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刘春台
  • 性别:暂无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gxzy@sina.com.cn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4664 篇
    回复总数:22457 条
    留言总数:213 条
    日志阅读:4676565 人次
    总访问数:5419157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liuchuntai发表的博文
写在评剧诞生百年之际[2009/12/10 12:22:00|by:liuchuntai]

写在评剧诞生百年之际


刘 春 台


今年是评剧诞辰100周年,这是出生在河北唐山一带的一个年轻剧种,是在当地民间说唱“莲花落”等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传说艺人到当局备案成立剧团时,还没想好剧种的名字,因为戏词和唱腔通俗,平民大众都听得懂,所以叫了“平剧”,后来才改成“评剧”,俗称“嘣嘣戏”。起初都是男演员演,后来才有了女演员,成兆才称得上评剧创始人,又写戏本,又组织剧社,又指导演出,他一生共写了90多个剧本。那时唐山聚集着大量煤矿工人,繁重的劳动之余需要娱乐消遣,所以评剧、皮影、乐亭大鼓等都诞生在唐山一带。由于受大众欢迎,评剧迅速由唐山发展到天津和东北。当年在哈尔滨演出,还从京剧名家的剧场里夺走了很多观众,可见其魅力之大。以后又发展到北平和上海。


我的童年是在评剧的旋律中度过的。后来上学,一直到工作,都和评剧没少接触。那些往事又浮现在眼前。


1937年我的家乡沧县被日本占领,我家是西门外运河边上一个大户,怕树大招风就去了天津,那时评剧盛行,很多名演员都在天津唱戏,商店喇叭上一天到晚播放着评剧唱段,姐姐们天天哼着评剧。评剧唱腔优美动听,唱词通俗易懂,好学易记,所以流传很快。那时《杨三姐告状》就已唱红了。我也就五、六岁吧,评剧就在心中打上了烙印。1940年全家回到沧县,不容易看到演出,就听留声机唱片。当年白玉霜的评剧唱红上海,她的《海棠红》被拍成最早期的电影之一。喜彩莲到上海演出作家欧阳予倩专门为她写的《人面桃花》,也称得上一段传奇故事。


解放后是评剧发展的鼎盛时期,人才辈出,流派纷呈。为了配合宣传“婚姻法”,有关剧团排演了《刘巧儿》、《小女婿》,各剧团纷纷上演,后来拍成电影放到全国,连边防哨所的战士都知道了评剧。那时河北省各县都有评剧团,有的村还有评剧组,是河北民众最爱的剧种之一。当时我正在保定上学,很多老教授都迷上了评剧唱段。很多角落里都能听到“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的歌唱。当年常在保定一带演出的评剧演员新艳琴,不仅唱得好、演得好,还有一身武功,她演《白蛇传》文武带打,样样都精,曾有“砸锅卖盆儿也要看新艳琴”的俗语。后来把《杨三姐告状》、《秦香莲》、《茶瓶记》、《花为媒》、《三看御妹》、《金沙江畔》、《夺印》、《千万不要忘记》、《嫁不出去的姑娘》等一大批评剧新老剧目都搬上银幕,把评剧传播到全国。


1955年我到国营芦台农场生产实习,每场晚会都由工人唱几段评戏,每晚都有工人定时到收音机旁听评戏唱段播出。


上世纪50年代末,赵佩云艺人领衔定兴评剧团到河北省会保定演出《穆桂英挂帅》,盛况空前,连演十几天场场爆满。河北农大工会在周末包了一场,请全校师生员工看戏,我正在农大农场工作,晚上也骑自行车去了。穆桂英当年挂帅是53岁,而赵佩云演员也

阅读次数(348) | 回复数(3)
上一篇:《再剪报》文选(179)那么古典的朋友
下一篇:短语思考(173)把待人处世提升到高境界 刘春台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