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刘春台
  • 性别:暂无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gxzy@sina.com.cn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4664 篇
    回复总数:22457 条
    留言总数:213 条
    日志阅读:4671633 人次
    总访问数:5413165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liuchuntai发表的博文
提高棉农科技素质的认识和实践(八)[2009/10/31 6:17:00|by:liuchuntai]

提高棉农科技素质的认识和实践(八)


---一支潜在的技术服务力量(刘春台)


 


笔者在近4年之内曾6次去陕西和山西为棉农进行技术服务,大部分在棉田进行现场讲解咨询,也在农闲季节到县、乡、村的礼堂和会议室进行培训,还到过农户庭院,甚至农民住的窑洞内;大多白天讲,也在晚上放过投影;最多的一堂课听众五六百人,最少时仅十几人;短的往返一次4天,最长的也仅有10天,每次往返里程两三千公里,代价不谓不大。难道一定需要我去吗?难道当地没有为棉农服务的力量吗?当然不是。按理说,当地的农技人员对情况更熟悉了解,语言又通,技术服务的效果会更好,而且服务成本大大降低。


据了解,除了正在岗位上的农技人员外,每个重点植棉县退休和退居二线的农技人员都有三四十名、四五十名不等,其中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通晓植棉技术、身体好、有能力胜任技术服务的农技人员,至少也有10名左右,而且还在逐年增加。怎样发挥他们的作用?怎样壮大为农民服务的队伍?是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放着现成的人才不用,从百里千里之外请人来服务,从哪个角度讲都是不太合理的。问题在哪里?怎么解决?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


一、服务的动力。从农民方面看,要求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愿意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植棉水平以增加收入;从地方政府看,也希望农民科技素质更快提高,增收致富;但从退休和离岗的农技人员看,就缺乏服务的动力,因为同自身的利害已没有联系。当前动力最大的是棉种企业,因为棉农的植棉水平越高,收入就越多,购买棉种的积极性就越高,企业利润就大,所以企业肯投入。


二、制度和机制。当前地方政府面临的问题很多,对如何发挥退休和离岗农技人员的作用,似乎还未摆上日程,基本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也就谈不到制度和机制了。所以就形成了对可用人才的闲置和浪费。


三、农技人员的状况。县级农技人员虽有熟悉当地情况的优势,但由于离开农业一线,信息来源窄,参加活动少,所以知识更新慢,在技术服务中也劣势的一面。


以上问题不解决,这一支潜在力量的作用就难以发挥。可能的解决途径:(1)棉种企业直接在县级农技人员中物色寻找合作者,使技术服务本土化;(2)县级领导将这项工作提上日程,有关部门定期组织他们参加考察、参观、培训、讲座,参与咨询服务等活动,为他们的知识更新和作用发挥提供条件,搭建平台;(3)县农技人员和植棉大户或联合承包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或参与投资,承担部分风险、分享部分收益;或与有条件的乡、村签订有偿技术承包服务协议等。


以上仅为个人所见,供讨论。

阅读次数(278) | 回复数(2)
上一篇:推荐“梁晓声教子”
下一篇:短语思考(173)把待人处世提升到高境界 刘春台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