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刘春台
  • 性别:暂无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gxzy@sina.com.cn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4664 篇
    回复总数:22457 条
    留言总数:213 条
    日志阅读:4671324 人次
    总访问数:5412743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liuchuntai发表的博文
我和志云哥的故事(十九)[2009/9/13 7:44:00|by:liuchuntai]

我和志云哥的故事(十九)


 


最小的大学生


1951年夏末,我们在保定农校毕业了,同学们很快分配了工作(在未毕业前就组织我们下乡投入到突发的棉虫防治工作)。由于我年岁小,学习成绩又较好,和另外两个同学被保送到(不经考试)同在保定市的“河北农学院”(即现在的河北农业大学)继续上学。我们都无比激动,上大学是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的。还没开学就把我们接来了,我分到农学系(当时还有园艺系、水利系、森林系、畜牧系)一年级,学制四年,这是河北省的最高农业学府,很多全国知名教授都在这里任教,如孙醒东、曲泽州、张连桂、毕桓武、王恒铨、王健老师等,他们后来有的当了校长、副校长,有的至今还健在。校园很大,原是“曹琨花园”旧址的一部分,环境优美,从农校流来的那条府河横亘在北面,形成天然屏障,东西大道两旁是挺直高耸的毛白杨,从荒芜的荷塘、存留的假山、残破的石雕和小巧的“园中园”,都可想像出当年的盛景。我立即给母亲写了信,告诉她老人家这一喜讯。因为事情来得太突然,是大部分同学分配工作走了以后才告诉我们的。


母亲出生在东三省的辽阳县,自幼就跟着她祖父到了沧县,祖父非常喜欢这个小孙女,教她念书写字。所以母亲不但能看信,还能写信,母亲的毛笔字写得也好,小时候每天晚上我都看着母亲在煤油灯下记下当天的开销,连给我一毛钱都写上,我问记这些干什么?母亲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后来儿女们都外出了,她把儿女们来的信都用手绢仔细包起来放在一个小木匣里,想儿女时就戴上花镜拿出信来一遍遍地看,看完了又放好收起来。母亲还爱看书,很多名著都看过,还记住不少。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妇女是很少的,母亲共妯娌八人,谁也没她文化高。刚解放后,母亲最爱看的一本书是“工作着是美丽的”,看了好多遍,那本书纸张又次,边角都磨坏了。书中的主要句子和对话,母亲都能背下来,每次回家她都跟我们讲,她对书中男女主人公最终未能结合非常同情和遗憾,讲着讲着就掉下泪来,一边哭一边还讲。我看这本书就是从母亲那儿知道的。


母亲很快来了信,发愁地说,上大学好是好,家里拿什么供你上?过去一般普通家庭,谁家能供得起一个大学生?我又赶紧给母亲回了信,告诉母亲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学校有助学金,会通过当地政府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再说保定农校也会负责介绍。母亲这才放了心。


新生报到的日子到了,那几天学校热闹极了,天天有新生来。高年级的学生都去车站接。那时大学生是统一分配,来自全国各地。新中国成立后,身居国外的青年侨胞对祖国非常向往,纷纷回国上学。


农学系是全校最大的系,所以来的新生最多,报到后全班48人(其中女同学8人),来自北京、上海、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甘肃、四川、云南、贵州等地,还有一位来自香港的华侨(后来我们选他当过班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家庭。在全校入学的新生中,论年龄和个头都是我最小,所以都称我是“最小的大学生”。后来开会时我一发言,或一写文章,他(她)们又对我另眼相看了。


农学系共有四个年级,当时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二年级是全国解放后招收的第一批大学生,再加上从老区转来的十几名年龄大的“干部生”,也有40多名,三、四年级都是解放前入学的学生,那时青年学生愿意学农的不多,所以两个年级一共才20多人,一个女生也没有。全系设了一个团支部,让我担任组织委员,当时我的团龄还不满一年,可见组织对我的信任,主要负责收缴团费、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团员,由于我年龄小、班级低,主要分工协助团小组长抓好本班工作,对其它年级只掌握情况就行了。我班当时只有五、六名团员,成立了一个团小组。到第二学期,我们班团员多了,就单独建立了团支部,我任团支部书记,主要抓团员和青年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各任的班长都配合很好,一直到大学毕业。这是后话。


开学后我就一头扎进更广宽深奥的知识海洋,白天上课、复习、看讲义,晚上到图书馆。当时抗美援朝运动正如火如荼,报纸上、学校广播中天天有朝鲜战场上的英雄事迹,学生们被强烈感染着。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扎实而又丰富生动,很适合青年人特点。为了学习时事和功课两不误,我们班成立了“讲报组”,每周一次集体讲报。先由三、四名学生,分工收集整理报纸上的新闻和英模事迹,开会时讲给大家听,等于大家都看了报,讲报人虽然辛苦点,但感到自己收获最大,讲报组人员一周一换,对不爱看报、不善讲话的学生,也是一种锻炼和鞭策,这种学报方式非常受同学们欢迎,后来朝鲜战场上那些英雄的名字…罗盛教、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都是通过这种讲报方式而深入同学心中的。


我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燃烧的激情,认真写了“入党申请书”,郑重地交给了农学系党支部。过了几天,党支部的组织委员找我谈了话,问我对党的认识和为什么入党,最后让我写一份“自传”,包括家庭情况、社会关系、个人经历和思想发展转变过程。我当时正在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

阅读次数(338) | 回复数(7)
上一篇:《再剪报》文选(106)生命的化妆
下一篇:短语思考(173)把待人处世提升到高境界 刘春台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