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刘春台
  • 性别:暂无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gxzy@sina.com.cn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4664 篇
    回复总数:22457 条
    留言总数:213 条
    日志阅读:4661519 人次
    总访问数:5398540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liuchuntai发表的博文
我与棉花的一世情缘(下)[2009/6/6 20:29:00|by:liuchuntai]

                我与棉花的一世情缘(下)


                


 三次下乡到吴桥


19764月,我由河北农大农场调到河北省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政府恢复后改为省科委)工作。10月“四人帮”被粉碎。当时还提“农业学大寨”。为了尽快恢复在“文革”中被严重破坏的农业生产,省里抽调部分省直干部组成建设大寨县工作队,于10月底下去,期限是一年。我和几位同事到了素有“杂技之乡”之称的吴桥县,被分配到仓上公社迁民屯村。任务是通过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协助村班子把生产及各项工作搞上去。我具体负责抓村里科技组织建设和农业生产。有了21年的农场工作和两次下乡经历,以及省科委的工作优势,这次我有如鱼得水的感觉,很快进入角色。


迁民屯大队设有村办农场,配有试验地、场长和技术员,三个生产队都设有技术员。他们既是我的重要工作对象,又是我的得力助手。我首先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写出了该村1977年的农业生产计划和重要农事活动安排,得到村班子的赞扬和认可。春节过后,我就带人外出,重点抓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学习和引进。


吴桥县的气候和土质适合种植棉花,也是植棉大县,但迁民屯却没种过棉花,原因是不知道怎样管理。和水稻、玉米、高梁、谷子良种引进同时,我也弄来了棉花良种,安排每个生产队都种上十几亩。出苗很顺利,但很快上来蚜虫,我立即到北京农药二厂买来治棉蚜的特效药。以后重点就是传授整枝技术了。为了做好示范,我管理了一亩棉花,从打药治虫到整枝打杈都是亲自操作。后来队长告诉我,那一亩棉花是产量最高的。


在吴桥下乡一年,天天我都满负荷运转。白天和社员一起劳动,晚上走访和研究工作,中午下地查看庄稼,整个夏天没睡过一天午觉,和农民结下深厚感情,和农民共同成长。我不觉得累和苦,只感到满足。我忘不了晚上坐在公社大院看农民演杂技的情景,那时还不开放,不少杂技艺人呆在村里,其中不乏高人。晚上围出一块地方,用点简单的道具,不换装,不着妆,十几个人就能演上一场,我们近距离地欣赏着农民演出的“大变活人”、“骑单轮车”、“蹬桌子”、“耍转盘”、“柔术”…一个个如醉如痴。


至今我和吴桥的故事,和迁民屯的故事,还在延续着。这是我三次下乡中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次。今天的迁民屯,棉花已是主要作物了。我的付出得到丰硕的回报,我又一次满载而归。回省后我被评为先进科技工作者,享受省劳模待遇。


 


从生产、科研到科技管理


到省科委后,我由一名生产和科研一线的技术人员变为一名农业科技管理人员,在农业处工作期间,在各种农作物中,棉花依然是我的最想与最爱。在棉花科技攻关和技术开发上协助做了以下工作。


——六五期间,省科委将“棉花百公斤皮棉配套技术及生育规律研究”列为省重点攻关课题,由河北农大承担,王恒铨教授主持,圆满完成了任务,搞出了示范样板和一系列控制指标。


——省科委将“棉花新品种选育及杂种优势利用”课题,一直作为六五、七五、八五省重大攻关课题下达给农业院所。


——七五期间,将棉花高产高效栽培及肥料定位试验课题纳入农业综合试验区的项目中进行多单位、多试点协作攻关。期间结识了枣强植棉能手傅振河,他的深翻和分层施底肥一丝不苟,棉花单产有突破,受到王恒铨教授的赞扬。


——省科委与省供销社、农业厅联合进行了科技兴棉试点和开发工作。


——在辛集马兰农场,我接触了中国农科院土肥所进行的棉花施肥长期定位试验,给我极大启发:一直不施任何肥料的处理,可维持亩产籽棉300斤左右的产量,单施任何一种营养元素都不增产,缺乏三要素之一的处理,也无明显增产效果,只有氮、磷、钾配合施用才能增产。


——八五期间,省科委支持了由北京农大和国欣农研会共同承担的短季棉系统化控技术研究开发。使我结识了“国欣”。


阅读次数(277) | 回复数(0)
上一篇:《再剪报》文选(2)多踩两脚泥
下一篇:短语思考(173)把待人处世提升到高境界 刘春台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