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新闻频道 >> 朝闻天下 >> 网罗三农 >> 浏览文章 |
|
佛山农民工子弟学校陷消失困境佛山江州福宁小学,一所民办的外来工子弟学校,位于禅城区红路直街67 号。最近这里发生了一件蹊跷事儿,一所启智学校搬进了福宁小学的校园内,两校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生活。随着启智学校不断挤占其空间,福宁小学面临“消失”的局面。 其实,这已经是福宁小学第二次遭遇教育部门“逼迁”了。有律师表示,福宁小学如果“消失”,肯定不合法。羊城晚报记者调查后发现,佛山外来工子弟小学现状令人担忧,办学资金不足,缺乏政府扶持,学生和老师都在流失。 令人奇怪的是,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向羊城晚报记者透露,虽然叫苦连天,但几乎每个民办学校的办学者都挣了大钱,拥有别墅、小孩留洋的现象很普遍。 办学路:企业家摸着石头过河 福宁小学的现任董事长徐爱华来自梅州。1984 年他在广州经营粮油生意,生意如火如荼,可面对孩子入学问题却犯了难。他带着已到上学年龄的儿子, 拜访了数家广州公办小学,均遭到拒绝,后来在熟人介绍下, 好不容易进了某大学的附属小学。“我还算是有点钱,那些同我一样没有本地户口的外来务工人员,更是无可奈何。” 徐爱华感慨道。 1998 年夏, 民办教育法出台, 鼓励企业家及个人出资设立民办学校, 以解决外来工子弟就学难问题。当时手头较为富裕的徐爱华一口气投了近60 万元,在广州荔湾区桥中街坦尾村圈了一块地, 与当地村委合作建起了当地第一家民办小学。 “没有设备,我们就买;买不起,就先租着用;没有办学经验,就聘请退休的校长来管理。” 徐爱华称,他的办学之路是“摸着石头过河”。此后几年,徐爱华转战佛山,先后再开办了佛山市江州小学、东三小学、以及福宁小学三所民办小学。 腾地方:被迫无奈搬迁过一次 “这四所民办小学中,福宁小学命途最为多舛。”徐爱华透露,2009 年,由于禅城区东华里片区改造, 建新路小学(公办小学)整体搬迁至福宁小学原址,福宁小学只能搬迁至它处。 “民办小学向来是‘捡来的孩子不受疼’, 上级让我们搬走腾位给公办小学,我们除了服从,别无选择。”福宁小学的老师刘绪平告诉记者,当时学校搬迁后,流失了近10%的学生,很多孩子由于上学路远、父母没空接送等原因, 不得已被父母直接送回老家读书。 “初来这里, 房子已被鉴定为危房,教室里的桌椅已破烂不堪,学校董事投入80多万元,全面修缮翻新了学校。”福宁小学校长彭瑞京告诉记者。 陷绝境:找不到新址就“消失” 今年5 月17 日,一份来自禅城区教育局的文件通知下发至福宁小学,对其办学问题进行了回复。两套解决 方案摆在徐爱华面前:方案一,福宁小学从今年9 月份起停止招收一年级学生,先腾出4 间教室和2 间办公室给启智学校, 并原则上于2013 年7 月终止办学。方案二,福宁小学的董事全权负责寻找学校新校址,并着手搬迁一事。 “这就是所谓的‘或搬迁或消失’。”徐爱华近日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说是“两套方案”,福宁小学其实已被逼上绝路。 “民办小学不好办,租用办学场地更是难中难。”校董事长徐爱华告诉记者,现在自己每天为搬迁新校址的事忙得焦头烂额,“看遍了附近区域, 就是没找到一块合适的地方。” 律师称:福宁小学可拒绝迁走 建立启智学校,为何偏偏选择“逼走”福宁小学?记者了解到,原因之一是因为福宁小学所在物业属于区教育局。 禅城区教育局在给羊城晚报记者的回复中称, 福宁小学是租用佛山五小原校址办起来的民办学校, 现由区政府首期投入50 万元,改建成特殊教育学校,预计明年投入760 万元对学校进行重修。教育局已与福宁小学办学者协商, 提前解除校舍租用合约, 并由教育部门协助安排在校学生的分流就读问题。 不过, 广东大同律师事务所律师朱永平认为,从合同法的角度看,如果学校未出现违规行为或合同中没有列明可以提前解约,那么教育局与学校提前解约就是不合法的。“教育局作为行政部门, 有教育事业的行政管辖权力,但不能干涉合同的履行。”朱永平说,福宁小学可以拒绝执行。 【深度调查】 缺资金遭排挤 民校一肚苦水 福宁小学遭逼迁,折射出佛山民办学校面临的一堆困境。这些学校主要为外来工子弟服务,实际运作中却总是叫苦连天。 校址偏僻 好地段拿不到也拿不起 福宁小学虽说在市中心,但往学校去的巷道两边站满了兜售各类杂货的小贩,叫卖声不绝于耳,仅有三四米宽的校门很容易被忽略。 福宁小学教师刘绪平说,自搬到这里后, 不少家长向其抱怨: “学校位于社区内,周围都是狭窄巷道,校车行驶不便,社区声音嘈杂,影响学生学习。” 据禅城区教育局统计, 截至2011 年底,禅城区有民办小学17 家,在校学生约2.6 万人,其中小学生约2.2 万人,初中学生约4000 人。多家民办学校都以招收外来工子弟为主,这些学校主要分布在一些较为偏远偏僻的地段。“外来工子弟学校历来容易受到排挤,政府方面的帮扶几乎为零。好的地段学校拿不到也拿不起,只好往外走往偏搬。”一所外来工子弟学校的董事长无奈地说。 学生流失 读不起回老家读或辍学 羊城晚报记者在福宁小学教务处提供的统计表中看到,福宁小学在学总人数697 人,其中,非本地户籍689 人,外省户籍282 人,以湖南、四川籍居多。换言之,不具备本地户籍的学员高达98%。 这些非本地户籍学生的家长,多在工厂打工。徐爱华介绍说,学校每学期向学生收1800 元学费,外加学杂费、餐费等各项费用,一名学生每学期平均花费近3000元。这对外来务工人员家庭而言,是一笔很大的开销。此外,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较大,工作较不稳定,家中稍有变故,这些学生就面临回乡读书甚至是辍学的境况。 采访中,一位正在福宁小学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家长刘女士告诉记者,由于薪酬待遇问题,自己已从工厂辞工,现准备带着孩子回四川老家, “回老家读公办学校,省去不少费用,民办小学费用实在太高,有点负担不起了”。 福宁小学校长彭瑞京表示,该校生源向来不稳定,有时学生总数变化幅度甚至高达100 人。 师资堪忧 科目组长仅有大专学历 有民办小学的老师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他们学校的学生成绩普遍偏低,和公办学校的学生相比,毫无竞争力。究其原因, 除了和家庭环境以及学生自身有关,教师的素质是最主要的因素。 在福宁小学教务处提供的“教职工花名册”中,记者看到,全校教职工共31 人,其中本科学历5 人,大专学历21 人,高中学历1 人,初中学历4 人,语文、数学、英语三大科目的组长均仅有大专学历。 “我们的教师资源跟公办小学相比的确差距较大。”福宁小学校长彭瑞京坦言,民办外来工子弟学校口碑不好, 易受歧视,学历高、有经验的老师当然不愿在这里长期任教。 留不住人 待遇只是公校三分之一 三水华星中英文学校校长李书云告诉羊城晚报记者, 目前学校最大的问题是师资,老师的流失率太高了,几乎每个学期流失50%。“我们的小学老师工资1700-1800元,中学老师1900 元左右,其他民办学校也差不多。”李书云介绍,据他们了解,公办学校的老师每月工资平均有5000 多元,“是我们学校老师的两倍多”。 “同样是老师,收入差距这么大,对其心理会有影响。”李书云说,学校也想提高老师工资待遇,以稳定师资力量,可是,学校对学生收费偏低,政府给民办学校的补贴又太少, “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升老师工资,学校的资金会吃紧”。 资金不足 政府不给补贴日子难过 三水海佳文武学校校长胡贤仔坦言,民办学校是自己办学,自负盈亏,没有政府的补贴。“我们这些民办学校,针对的主要是农民工子弟,他们的父母在这里打工,也为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的子女上学,也应该享有一定的待遇。”胡贤仔建议,能否由地级市甚至广东省下拨一笔专项补贴资金扶持民办学校, 如按学生数,每人补贴几十元,直接补给学校,“这样,学校的资金紧张情况会得到缓解,学校就能提高教师待遇,再强化对老师的培训”。
[怪现象] 这边老师工资发不出 那边老板纷纷买别墅 一边是民办学校叫苦连天,但另一边,禅城区教育局相关科室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私下了解到,禅城区民办学校的办学者, 差不多每个人都买了别墅。“此前和他们提出过———民办学校不应该以赚钱为目的,但是没人理睬”。 羊城晚报记者联系了一位在佛山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的某学校副校长。他说,和公办学校校长相对固定的收入相比, 民办学校的办学者可以根据收费情况来决定自己的收入,而且给老师的待遇也不高,所以有很大的利润空间。他透露,在民办学校办学者中,小孩出国留学、家有多处房产的现象很普遍。 禅城区教育局负责人爆料说,之前关门的盛兴小学,其老板原来是卖消防器材的,后来开办了学校,但在招生方面存在很多不合规范的地方,财务管理也不合理,发不出工资给老师,最后准备变卖资产发工资时,发现账上只有两万块钱了,其它的都被转走了,但这个老板随后又在清远开了一间中英文学校。 在实际管理中,教育局也遇到不少难题。“超规模招生就是很突出的问题。”该负责人说,教育部门会对民办学校的招生人数进行限制, 一般是400-800 人, 但很多学校招生规模达到了一千多人。“我们每年都会对这些学校进行年审,但很多学校不配合,有的不接我们电话,有的在中途将很多学生转移走,或是将功能室改成教室,一检查就说‘我们有课室啊’”。 [寻出路] 取消户籍限制 完善拨款制度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政法学院法律系主任向玉兰曾写了一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及其对策建议》,提出完善教育拨款体制和改善教师福利待遇,是民办学校走出困境的重要举措。 向玉兰认为,导致外来工子女就学难的重要原因,除农民自身经济困难和文化素质低之外, 还包括:城市人对外来务工者有歧视和偏见,外来工流入地政府有畏难思想,相关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而排挤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的农民工子女…… 向玉兰指出, 应取消户籍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限制,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信息登记和管理纳入街道和社区的工作范畴。她认为,外来工子女就学难,与公办学校招收外来工子女得不到生源拨款有关。她建议,不按户籍生源拨款,而按在校实际人数对学校直接拨款。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
|
|||||||||||||||||||||
农民互联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农民报主管 惠农文化传播主办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东路86号河北日报采编楼3层 邮 编:050013 办公电话:网站0311-67563570编辑部0311-67562745发行部0311-67562175广告部0311- 67563195值班室0311-67562614传真0311-67563588 驻地新闻热线:石家庄15933611158沧州衡水廊坊13503279812邯郸邢台13931037788保定张家口承德 13803279190 Copyright 2013 nongmi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0132号 本网法律顾问:河北三言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永健在线义务解疑、帮您维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