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送福 微博 网站首页
首页 农民博客 农民图片 农民视频 农民问答 农民超市 农民论坛 农民招聘 农民微博 农福频道 农评频道
头条 网罗 图话 监督 关注 话题 种植 养殖 农资 行情 加工 农法 情感 两性 劳动 顾问 说理 历史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新闻频道 >> 炕头夜话 >> 说话说理 >> 浏览文章
农民搜索

难忘那段苦日子(十一)

时间:2016年11月07日信息来源:河北农民报 【字体:


难忘那段苦日子(十一)

那年我当了八路军
□崔福庆(文安县九旬老兵口述)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当兵,我说我饿啊,想弄口饭吃活命。
  民国二十八年,日本人为了报复我军的进攻,丧心病狂地炸开了河口。河水像一条条浊龙,咆哮着一路东行,庄稼被淹没了,就连高粱也只剩下一个个小脑袋。大水差点吞没文安县城的城墙,人们可以坐在城墙上洗脚,迈过城垛子就可以坐上大船。地里颗粒不收,可谓锅内无米,灶下无柴。妈妈给人家缝缝补补,哥哥到了冬天给人家撑拖床跑运输,风里来雨里去,到了年根了,连顿过年的饺子都吃不上。妈妈在一位好姐妹那里借了2斤高粱,又从另一位当家的哥哥那里借了一把晒干了的马齿苋菜,准备包饺子。2斤高粱能碾出多少面来?家里吃饭的人多呀,给爷爷奶奶每人盛一碗后,还能剩下多少?我和妹妹在家里最小,分的饺子最多,一共分了5个。我和妹妹每人吃完1个后舍不得吃,就藏在窗台后面,等明天再吃。谁知道到了晚上,竟然被老鼠给拉走了。为了那3个饺子,我和妹妹抱着头那顿哭呀,一辈子都忘不了。
  1945年开春,天暖和了,我背着筐拾柴火。拾了一半,我就把筐头一扔,去他娘的,我要吃饭,我要吃饱饭,我要当兵去,就这样,我当了八路军。那年我还不满18岁,人太瘦,个子又矮,行军时哪跟得上大部队啊,就拽着个马尾巴。满以为当上兵就能吃上一顿饱饭,但是还是饿,而且遭的罪更多,多次遇险,死里逃生。
  到了开国大典那一天,我们才不挨饿。我记得清清楚楚,不分官兵,每人发3块钱,放假3天。那3块钱怎么花也花不完,我们就可劲吃,可算吃上饱饭啦。就在这一天,我被提升为副连长,真是双喜临门。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使我一个农村土娃娃成长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我活到这个岁数,赶上这样的好社会,儿女孝顺,家庭和睦,我很幸福。我的好多战友,在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多次死里逃生,而且能活到这个岁数,感到很幸运。我所有的一切都是毛主席共产党给的。

大哥大姐没念一天书
□陈国强(文安县靳村)
  我生在物质匮乏年代里的一个大家庭里,姐弟6个当时都未成年。在那个农业生产大锅饭的年代,分粮、分菜、分柴什么的都按工分计算,我们家劳动力少,可累了苦了我们的父母亲,那段艰苦的生活,让我们姐弟几个都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格。
  记得父亲在生产队里当队长,那时候当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我父亲干庄稼活是一等一的好汉,从不叫屈喊冤。每天早出晚归,一心扑在生产队的农业生产上。可到分东西的时候,总是分到别人挑剩下的歪瓜裂枣,我的母亲从不抱怨,只是默默地支持父亲的工作。
  那时候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尽管人们辛勤劳动,还是缺吃的没穿的。母亲白天下地干活,夜里要做一大家子的针线活。那年代别说没钱,有钱在农村也没地儿花。我不记得母亲每天什么时候睡觉,总是一觉醒了她还在煤油灯下缝啊补的。第二天又老早起来抱柴做饭,喂鸡喂猪。我母亲乐观开朗,打谷场边、田间地头,总是飘荡着她的歌声和笑声。她从来没有打骂过我们,也不偏向哪个。我们家住房条件很差,一家人挤在一床土炕上,因为贫困不能给我们每个人一床被子,我和弟弟一个被窝,我们俩一头一个打通腿,那被子又薄又短,不是盖不到胳膊,就是露着腿。每到夏天就在屋里点燃一堆烂麦秸熏蚊子,呛得人一个劲儿咳嗽。冬天没有生过炉子,在极冷的天气里,只是在屋里点一个碳火盆。
  由于日子太难了,我的大哥和大姐没有进过一天校门。他们过早地参加劳动,替父母分担一份养家的责任,所以二老总是教导我们小哥几个,永远不要忘了大哥和大姐的恩德,这同时也成了他们难以治愈的心结,总是觉得亏欠孩子们太多。
  我们相继长大,日子越来越好了,父母亲却越来越老,而且由于操劳过度都浑身伤病。苦日子过完了,父母亲没能享一天清福都离开了我们。但是我坚信他们在天国永沐春风,每当路过父母亲沉睡的地方,我的心里都充满了思念和敬仰。那段难忘的岁月也永远不会遗忘。

用多穗高粱秸充饥
□宫锡岭、何景潭(文安县滩里镇小学文教室)
  看到这个话题的配图,不由想起了我家那段苦日子。
  我兄弟姐妹8人,大哥比大姐年长10岁,大哥1956年随二伯盲流去了营口。从大姐开始,二哥、二姐、我、三妹、四妹、五妹,均相差两岁,村里人叫我们“一挂蒜儿”。
  1962年,大旱,过了晚田播种季节才下了一场雨。为了秋天能收点粮食,各家各户抢墒种地。父亲带着我们去耠地。大姐、二哥、二姐、我4人拉耠子,父亲扶耠子。我们4个小孩拉不动,父亲就连扶带推。当时大姐14岁,二哥12岁,二姐10岁,我才8岁。邻居开玩笑说:“你们尾巴挨着眼,耠子怎么拉。”父亲说:“耠不深就耠浅,收不多就收少,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儿。”年纪大的人都知道,用牲口拉耠子要用一头牛,用人的话要用4个壮劳力。耠地时,一到地头我总是摘下套儿就跑,又总是被逮回来接着拉。那年我家种了一亩多穗高粱,由于播种晚,到了收获季节穗头上只是长了个瘪瘪的虾米粒儿。父亲带着我们,连高粱秸秆一起从根部砍下。父亲说,这样可以再壮一下籽粒,还可以当甘蔗吃。因为秸秆很甜,里面有养分,可作为代食品搪搪饥。我们把它捆成小捆,一人一捆,排着队,一会儿一趟,扛到了家中,整齐地戳在院子里。邻居见了说我们是蚂蚁拉窝,母亲鼓励我们说,勤来勤去搬倒山。
  晚上,我们饿得睡不着觉,就抱进来两捆多穗秸,一家人围着吃了起来,既补充了养分,还可以吃半个水饱。晚上睡觉,经常是姐妹几人拉扯着一床破被子,四周是一圈头,里面是一堆脚。早晨洗脸,全家人共用一盆水,洗完后只剩半盆泥粥。
  母亲常年有病,干不了农活。家里缺吃少穿,我们一个个饿得皮包骨。父亲带领我们打地梨、挖野菜、采树叶、刨芦根、捋草籽、逮蚂蚱、捉鱼虾,最困难时还吃过向日葵海绵体、稻糠皮、玉米轴儿、小麦滑秸等等。后来我家还养过猪,养过羊。我们兄弟姐妹一起打猪菜,割羊草,度过了那艰难岁月。

文安洼四大累(一)
□难得一见(农民互联网文安县网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安洼有四大累,即挖河、打堤、拔麦子、脱坯。且听我一一道来。
挖河
  过去的文安洼十年九涝,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一个九河下梢的大锅底。雨季一到,各地雨水自然流向锅底,有句俗话说,“蛤蟆撒泡尿,文安就得涝”,所以,水患是文安的大敌。怎样治理水患?清朝乾隆皇帝5次亲临文安洼,视察水患情况,督办治水工程。1949年以后,新中国人民政府更重视治理水患,五六十年代,几乎每年冬天都有治理工程。那时有个名词叫以工代赈,就是上级发下赈灾款,不能白给,要以河工工钱的形式发到每个民工手里。
  1963年,文安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水灾,1964年,毛泽东下了决心,要从海河整个水系的高度根治水患,于是亲笔题词“一定要根治海河”。从1965年开始,经过15年连续施工,对海河河道骨干工程进行大规模治理,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体系,并加固了部分水库工程。在这期间,光我们文安县每年都要抽调数千乃至上万民工奔赴一线,参加挖河工程。那时,在生产队每天能挣10分工的算整劳力,而整劳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你上没上过海河。
  每年冬闲开始,上海河的民工便整装待发,他们每人一把瓦垄锨,一辆独轮小推车,浩浩荡荡开赴前线。到了工地,扎下工棚,插上红旗,压住阵脚,便干了起来。在十几年的工程中,我们县的民工去过塘沽,到过大港,战过宁河,征过唐山……遇见过胶泥硬板,也遇见过烂泥塘,遇见过流沙地段,也遇见过远古蚌壳山;战过狂风,斗过海啸,顶过大雪,踏过冰层。在挖河的工地上,那些年轻的生命,用青春、汗水和热血,谱写着人类的壮丽诗篇。
  挖河累呀,那个年代有个顺口溜:
  一等人大队干,挣着满分到处转;
  二等人当队长,派完了活家里躺;
  三等人跑外交,便宜东西家里捎;
  四等人拿算盘,兜里不缺零花钱;
  五等人当保管,五谷杂粮吃得全;
  六等人转业兵,背着筐头去看青;
  七等人车老板,卖了马料下饭馆;
  八等人饲养员,不图吃喝图清闲;
  九等人掏大粪,干多干少没人问;
  十等社员没有辄,推着小车上海河。
  由此看来,挖河是最苦最累的活计了。这活到底有多累?好像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但是,民工运动量大,饭量自然也大,食堂开饭,几个小伙子开玩笑打赌:“你能吃多少个窝头?”“10个差不多吧。那你呢?”“论个不好数,我就吃这一扁担吧。”说着,把扁担拿过来,把窝头摆在上面,从这头摆到那头,便吃了起来,不一会儿,一扁担窝头都进了他的肚子。
  挖河那么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竟然都愿意去,为啥?一天挣12分,还可以吃饱了呀!(未完待续)
难忘那段苦日子(十一)
(作者:河北农民报 编辑:admin)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以下是对 [难忘那段苦日子(十一)]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最新贴子
最新博文
农民互联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中国河北·惠农文化传播(石家庄)有限公司 办公QQ:2806279960 中国农民博客QQ群:213551375 业务电话:18233189910
Copyright 2013 nongmi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3017983号 本网法律顾问:河北三言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