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招聘 送福 微博 网站首页 订阅RSS
首页 农民博客 农民图片 农民视频 农民问答 农民超市 农民论坛 农民招聘 农民微博 农福频道 农评频道
头条 网罗 图话 监督 关注 话题 种植 养殖 农资 行情 加工 农法 情感 两性 劳动 顾问 说理 历史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新闻频道 >> 朝闻天下 >> 农民头条 >> 浏览文章
农民搜索

文汇报:农民作家作品与庄稼一起成长 干活时随时记录

时间:2012年01月31日信息来源:文汇报 点击: 【字体:

文汇报:农民作家作品与庄稼一起成长 干活时随时记录

 10位农民作家参加“扶持计划”创作座谈会时合影。他们中年龄最大的69岁,最小的是“80后”。 (资料照片)

文汇报:农民作家作品与庄稼一起成长 干活时随时记录

客厅的一角是周春兰创作的地方,写字台上的电脑是指导老师送给她的。
文汇报:农民作家作品与庄稼一起成长 干活时随时记录
 
孩子的作业本,是周春兰创作用的稿纸。 均本报记者钱忠军摄
文汇报:农民作家作品与庄稼一起成长 干活时随时记录
 
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左)看望周春兰。
 
 

  记者 钱忠军 通讯员 于小龙

  一位农村妇女,在贫穷、艰难的生活环境下,始终抱有一个文学梦想,她不断地写作,终于找到人生的尊严和目标。这是湖北襄阳籍农民作家周春兰小说中主人公周任玉的故事。

  新年伊始,周春兰的长篇小说《折不断的炊烟》,连同湖北省另外9部农民作家的作品一同正式出版,并在北京书展首发。湖北省委宣传部与湖北省作协也在武汉举行《湖北农民作家丛书》创作出版新闻发布会,10名农民作家成为新闻发布会的主角。

  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年龄最大的69岁,最小的是“80后”,大部分则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他们怀着对文学的热爱,或一边种地一边写作,或白天打工,晚上创作。

 

 

  在闭塞贫穷的乡村,舞文弄墨并不一定能得到理解和尊重。在嘲笑与质疑声中,这些农民作家坚持了下来,10部作品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当下最鲜活的乡村生活,让读者了解今天的农民所思所想。从这一点上说,他们是真正的作家,因为他们是在用生活写作。只有这样贴近生活、书写生活,才可能创作出不衰的、有希望的文学。

  帮助农民作家写作出书,并非要推出一部或几部惊世作品,而是向生活在乡村的人们传达一种更值得尊敬的生活方式与理念:除了看电视、打麻将之外,还有一种生活方式就是读书写作。他们的姿态,可以影响到整个乡村的文化生态。

  以自己为原型,关注农村小人物命运

  农民作家周春兰创作的长篇小说《折不断的炊烟》共24万字,讲述的是主人公周任玉因娘家贫穷,备受婆家欺负。与其他农村妇女不同的是,周任玉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寄托于笔尖,写作成为她抒发感受、抚慰内心、战胜苦难的途径。最终,她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家人的理解。

  周任玉妈妈在她最痛苦的时候说过:“哪个烟囱不冒烟?”作品结尾这样写道:“我妈说过:‘哪家烟囱不冒烟?’炊烟仍在飘,只是与以往有所不同。”

  周春兰坦承,小说就是以自己为原型而写的。村里有些人听说她出书了,便找她要样书,被她拒绝了——一是样书还没有到,再就是怕人对号入座找她扯皮。

  丈夫饶志启在一旁开玩笑:“等书来了要好好翻一翻,可别把我丑化了。”

  周春兰说,小说从写成到最后定稿,饶志启已经翻过好几遍了,里面确实写了他一些负面的东西,不过他并没有说什么。

  过去,周春兰因经常写作,一度让饶志启觉得不靠谱,认为瞎写会影响了正经事,有时发脾气,就会抢过作业本,扔在院子里扬言要烧掉。后来,饶志启看她都是忙完农活后挤时间写,也就不大吭声了。在外打季节工的他还经常主动承担一些农活,给周春兰腾出时间写作。

  初中毕业的周春兰与为人老实,但兄弟众多的饶志启结婚后,因为家境贫寒,被同村人瞧不起。在地里干活,其他人一起聊天,唯独撇开她。婆媳、妯娌间关系也很紧张。

  周春兰表面上默默承受了这一切,内心的苦闷却一点点淤积。“那时的我,就像一只孤雁,迷失了方向,停靠在一棵枯树上。”

  为发泄内心苦闷,她尝试将情感寄托于文字,开始创作诗歌。周春兰写作热情高涨,旁人却不停泼冷水,认为她是“另类”,经常冷嘲热讽。

  尽管寄出去的稿子很少被采用,每次还要花打印费和邮费,但周春兰始终没有放弃。1997年的秋天,付出终于有了回报,《襄阳广播报》刊登了她的短诗《谁能与我同行》,这给她带来了信心与勇气,写作也从发泄郁闷逐渐成为生活的信念所在。

  2007年下半年,周春兰得知方方当选为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女人之间更能相互理解,抱着这一想法,她鼓足勇气,给方方寄去一封信,并附上两篇短篇小说。

  周春兰并没有期望方方回信,不久就忘记了这件事。2009年4月,她突然接到省作协的通知,邀请她前往武汉,与全省30多名农民写作者参加农民作家培训班。原来,方方觉得周春兰的写作感特别好,同时也被她的坚持深深打动。开办培训班,方方首先想到了她。

  培训结束后,周春兰通过遴选,成为10个农村题材长篇小说选题作者之一。在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杨彬的指导下,3年时间,周春兰6易其稿,最终完成《折不断的炊烟》。

  发表的作品日益增多,周春兰渐渐在村内外小有名气,人们开始知道身边有了个“爱写稿子的人”。有村民要打官司维权,请她帮忙写状词;与亲人的关系也慢慢融洽……

  记者1月14日前去襄阳采访周春兰,在襄阳火车站“打的”,司机问:“快过年了,去襄阳做什么?”记者说,要采访一个农民作家。他脱口而出:“是不是周春兰啊?”原来,司机是周春兰邻村的,他自告奋勇把记者一直送到他眼中的“周老师”家中。

  “写作改变了自己对周围人的看法,也改变了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写作让我站在更高的路上。”谈到写作带来的改变时,周春兰如是说。

  经此一番历练,周春兰成为湖北省文学院的签约作家,有了作家的正式身份。目前她正创作第二部长篇小说,主题同样是关注农村小人物的命运。

  把对文学的追求,变成生动的作品

  周春兰说:做梦都不敢奢望自己今生能出什么书,更不敢想能成为什么作家。

  “湖北农民作家扶持计划”帮她圆了梦。这一计划由湖北省作协联合长江出版集团共同推出,而这一计划就缘于周春兰给方方的那封信。

  “方方是名作家,又是作协主席,自己作为无名之辈,给她写信根本没抱任何希望。”周春兰向记者描述了当时的心态。

 

 

  湖北省作协秘书长高晓辉介绍,收到周春兰的信,方方坚定了“想要为湖北农民作家做点什么”的想法,并提议启动一项“湖北农民作家扶持计划”。2009年元旦一过,省作协党组、主席团就专题研究确定了有关方案,并成立了5人工作专班。

  “农民作家扶持计划”于2009年4月启动,历时3年,整个计划分为4个阶段:农民作家培训、申报选题、创作扶持、出版推介。

  全省农民作家培训班2009年4月在武汉举办,6场富有针对性、贴近性的专题讲座推出:“三农”专家、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导师吴毅教授主讲《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文学评论家、省作协副主席、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於可训教授主讲《最近15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文学评论家、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陈美兰教授主讲《长篇小说创作的两个问题》;文学评论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先霈教授主讲《小说语言问题》;省作协副主席、专业作家刘继明主讲《农村题材与农村问题》;省作协副主席、文学院院长陈应松主讲《农村小说怎么写》。

  “一周的学习中,没有一个人迟到早退,学员提问踊跃,讨论热烈。说他们如饥似渴,再恰当不过。”时间虽已过去几年,当时的组织者、湖北省作协秘书长高晓晖记忆犹新。

  培训结束,省作协向包括32位学员在内的全省农民作家,征集到41份长篇小说创作提纲。

  经专家无记名投票,10份提纲被列入创作扶持计划,省作协聘请省内著名编辑、作家、评论家、大学教授与农民作家结对用3年时间一对一进行创作辅导,最终10位入围农民作家,每人完成了一部农村题材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这10部小说分别是周春兰的《折不断的炊烟》、朱雪的《梅花塘》、熊衍锟的《古河潮》、李旭斌的《布袋沟》、王能明的《郝家祠》、熊章友的《断碑》、张开宇的《马庄的风云人物》、李俊勇的《南来北往》、肖吉芳的《风雨缪家庄》、余书林的《荒湖》。

  据介绍,对于这10部小说,湖北省作协原本想通过投票“十进六”编辑成《湖北农民作家丛书》出版,但没想到专家评价都不错,最终决定10部作品都给予出版。

  《荒湖》作者余书林告诉记者,专家教授“一对一”的创作辅导让他大获裨益,辅导老师刘川鄂教授不顾天气炎热、农村条件差,两次来到他家进行专门辅导,体验“荒湖”环境,讨论小说的构思、创作和修改,使他开阔了文学视野,提高了写作水平。

  周春兰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把作品写在学生作业本上,送到几里外的镇上打印。辅导老师、中南民族大学杨彬教授获悉后,送了她一台电脑。

  经过作协3年的培训、专家辅导、主题筛选及修改,农民作家们的文学追求变成了一部部生动的作品。方方很欣慰:3年后的今天,可以说我们的目标基本实现了。方方强调,这一计划前期主要是公益性的,不过,出版作品之后的下一步是让作品走向市场,多举行签售活动,“不只是出本书而已,也要让农民作家获得经济效益。”

  《湖北农民作家丛书》出版,长江文艺出版社承诺给每位作者5000元的稿酬,省委宣传部和省作协给每人颁发了5000元的奖金。

  为农民作家开设培训班,为他们出书并将作品推向市场,在湖北乃至全国都是先例。

  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认为,湖北作协通过鼓励和扶持农民作家创作,呵护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力量,从而影响和改变乡村的文化生态,对新农村的建设有“输血”之功,更有“造血”之力。

  对此,高晓晖说:“农民作家作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生活状况差,而且常常被误解。中肯地讲,农民作家的作品很多达不到发表水平。但作协鼓励他们热爱文学,并通过行动来改变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看法。鼓励农民创作,从更深一层意义上讲,是希望多一个写作的人,可以改变一个地方的文化生态。当然,我们的力量是微弱的,也不可能指望一次活动能带来多大改变,但是不做努力,就永远改变不了。”

  干活途中想到什么,就用纸记下来

  《湖北农民作家丛书》的这10部作品基本都是农村题材,都取材于作者的真实生活经历。

  如何评价这10位湖北农民作家在全国范围内的创作水平和写作实力?方方说,这些农民作家是业余爱好者,都发表过文学作品,也是各地市州推送上来的有潜力的农民作家。这次出版的10部长篇小说,至少一半以上比现在一些所谓作家的东西都要好。甚至有一两部,比当前走红的某些作品要好,她建议读者不妨比对着看一看。

  何建明说,10位农民作家的作品让人很激动,每一本书都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当下最鲜活的乡村生活,让我们知道今天农民的所思所想。从这一点上说,他们是真正的作家,因为他们是在用生活写作。

 

 

  何建明说,文学是心灵世界的灯火,职业和身份都不能阻止写作。他勉励农民作家,把生活的根再扎深一些,用自己的感情表达中国社会所期望看到的,“没准儿你们就是明天的巴金、茅盾。”

  何建明还认为,现在很多作家都在写30年、50年甚至100年前的东西,为什么?因为他们不了解今天的生活,他们离真正的生活太远了。而只有像这些农民作家那样贴近生活、书写生活,才可能创作出不衰的、有希望的文学。

  国家一级导演、武警电视艺术中心主任陈胜利,是一位对乡村题材情有独钟的导演,他曾将湖北省著名作家刘醒龙的小说《凤凰琴》拍成电视剧。在他看来,“‘农民作家’这四个字就让人怦然心动。我们现在的乡村题材影视剧找不到音准了,有些不着调了。湖北这一批农民作家呈现出了汉江平原农村的真实风貌。”

  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高毫林认为,这些作品没有受到当今影视、网络的污染,很有泥土气息。评论家李鲁平盛赞农民作家们写得很真实,作品里有很多浪漫和理想化的东西。

  小说《布袋沟》作者李旭斌今年已经62岁,他说:“我们的作品与庄稼一起成长,比不上专业作家的文字体面,但它们是没有施加化肥和农药的纯天然绿色产品。”有时候在干农活的途中想到什么,他就用纸记下来,晚上再誊好,“读书写作,让我在洗净泥腿之后有了逃遁到世外桃源的片刻宁静”。李旭斌收获了自己的心得,也收获了乡亲们的关注和赞许。

  “我不断告诫自己,写作是一件神圣的事情,我在记录自己的祖辈父辈,我在歌颂自己的山川大地。”农民作家张开宇说,写作是“为乡村和大地发言”。

  《荒湖》作者余书林也认为,自己与村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熟知乡土人情,所见所闻与感受就和那些专业作家不同。从1987年自己的第一篇小说在《芳草》杂志上刊登,到如今长篇小说的出版,他觉得作品里还有很多遗憾,因为迫于生计不得不将生活的大部分时间留作打工务农,未能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创作和写作中。

  他们的写作,影响乡村的文化生态

  方方是“农民作家扶持计划”的倡议与推动者,作为湖北省作协主席,谈及初衷,方方表示,湖北不少平原和山间的村庄里,有相当多的文学爱好者,他们热爱文学,痴迷写作,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更不顾生活如何艰辛,他们都不肯放弃对文学的热情。

  在方方眼里,这批容易被人忽视的创作者,从未停止过对自己理想的追求,以及对文学的热爱。为了写作,这些农民作家中有人甚至卖了牛和房子,写下的废稿纸摞起来比人还高。

  在闭塞贫穷的乡村,舞文弄墨并不一定就会带来尊重和理解。“大部分村民都觉得,一个普通农家妇女能写出什么名堂来,你要能盖楼房才算是本事!”但冷嘲热讽并没有压制住周春兰的创作热情。

 

 

  去周春兰家采访前,相关人士已经告知她坚持写作的不易,但当记者走进周春兰的家时,还是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摇摇欲坠的泥土坯的房子,昏暗的客厅,一方落了尘的供桌,一张凉床和几把各有残缺的椅子躺在凹凸不平的地上;抬头,屋顶还透出几星亮光。为迎接新年,她用报纸在斑驳的墙壁上糊了一遍,算是“粉刷”。寒风穿过残破的窗户,发出吱吱呀呀的声响。在她家坐了个把小时,记者两腿冻得发麻。

  来自应城市黄滩镇卢庙村的李俊勇是小说《南来北往》的作者,他说,最大的困难不是物质上的,而是周围的人尤其是家人的不理解。李俊勇的“不务正业”也引起了村里人的闲言碎语。“这个家伙,整天不好好种田,不安分。”在村里人看来,他高中都没考上,就证明读书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在一路的嘲笑与质疑声中,李俊勇坚持了下来,如今妻子儿子已由最初的不太理解,开始以他为豪。

  方方说:“初知这些情况时,我很觉惊讶。在一些场合发言,甚至还力劝这些乡村的作家们最好还是先顾及生活。生活安定,写作便无后顾之忧。后来发现农民作家有自己的想法,他们认为自己虽然贫穷,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需要,应该同有钱人一样。他们愿意这样生活。这话真是让我警醒。是呀,这样的生活难道就不应尊重?”

  对此,方方很动情:“或许他们的背后,有人冷笑,有人讥讽,有人打击,但他们都不介意。他们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全身心地对着稿纸,尽情倾诉和表达。”

  方方感慨,在当今社会,他们能甘于寂寞坐在屋里读书写作,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与尊重。作为同行,作协应该伸出援手,组织编辑、评论家、教授、作家来对他们进行“一对一”辅导,让他们的作品慢慢有能力走向市场,帮助他们在努力实现自己人生梦想的过程中,也过上基本有保障的物质生活。

  但方方也表示,“农民作家扶持计划”帮助农民写作出书,并非要推出一部或几部惊世作品,而是想通过农民作家的写作,向生活在乡村的人们传达一种更值得尊敬的生活方式与理念:乡村除了看电视、打麻将之外,还有一种生活方式就是读书写作。这比推出一部伟大作品更加重要。

  这些农民作家的写作,不前卫不时尚,形式上没有花招迭出,更谈不上文体革命。他们只是一老一实地写来,写得动心动情,诚恳踏实。从字里行间,我们能读到他们真实的情感,能触到他们炽热的内心,能感到他们充沛的力量,以及他们对家乡的无比热爱,这已足够。

  在方方看来,这些农民作家的写作姿态,可以影响到整个村庄的文化生态。

  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尹汉宁也感叹:10部作品真实反映了农民生活、农民情感、农村面貌和时代精神,真实反映了农村现状、发展趋势和未来前景,打造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精神高地,难能可贵,值得敬重。他表示,下一步将组织农民作家走进校园,用他们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教育学生、启迪社会。

  方方透露,湖北省作协正在酝酿启动下一个“3年计划”,将推出“湖北工人作家扶持计划”,继续为湖北基层作家做好服务工作。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热点排行
精选图片
    玉田白菜销售受阻 菜
    提起“玉菜”,生活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的人肯定并不陌生。自[查看]
最新博文
最新贴子
最新求购
最新供应
农民互联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农民报主管 惠农文化传播主办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东路86号河北日报采编楼3层 邮 编:050013
  办公电话:网站0311-67563570编辑部0311-67562745发行部0311-67562175广告部0311- 67563195值班室0311-67562614传真0311-67563588
  驻地新闻热线:石家庄15933611158沧州衡水廊坊13503279812邯郸邢台13931037788保定张家口承德 13803279190
  Copyright 2013 nongmi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0132号 本网法律顾问:河北三言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永健在线义务解疑、帮您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