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送福 微博 网站首页
首页 农民博客 农民图片 农民视频 农民问答 农民超市 农民论坛 农民招聘 农民微博 农福频道 农评频道
头条 网罗 图话 监督 关注 话题 种植 养殖 农资 行情 加工 农法 情感 两性 劳动 顾问 说理 历史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新闻频道 >> 炕头夜话 >> 说话说理 >> 浏览文章
农民搜索

难忘那段苦日子(八)

时间:2016年10月11日信息来源:河北农民报 【字体:

难忘那段苦日子(八)

 
母亲的烙饼
□田兰文(临城县后都丰村)
  1954年8月,我小学毕业后考高小的日子来临了。考试前,老师对同学们说,考试那天中午要自己带好干粮。
  那天清晨,母亲早早就穿衣下炕,我心里惦记着考试也睡不着了。母亲说烙一张千层饼给我带上。她从面缸中挖出半瓢白面,和好面后开始擀成圆圆的面饼,用小油勺在面饼上滴着油转了一个圈儿,把面饼抻成长条状,盘成面盘,再次擀成面饼,如此反复几次。在烟熏火燎中,烙好了黄亮亮、香味扑鼻的一张饼。这个过程使我好奇,眼睁睁趴在被窝里看着烙成的饼,静静地摆放在案板上,尔后母亲把饼折叠包好后放在我的书包里。中午,我咬了口饼,感到从未有过的浓浓的香味直沁心脾。我看到断面上层层分离,原来这就是母亲所说的千层饼。在那贫穷的年代,实在难为母亲了。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吃到最好吃的烙饼。
  我第二次吃烙饼是1956年8月中考时。早晨母亲说这次烙饼再变变花样,我心想那次的饼就好吃得不行了,这次还能烙出更好吃的?母亲切好了细细碎碎小半碗葱花,还打了一个鸡蛋,和葱花拌好后摊在了面饼上,上面又罩了一个面饼,母亲说这是鸡蛋盒子饼。她这次烙了两张,每张都火候适中,饼面上还有星星油点和片片焦黄。母亲让我现吃一张,另一张带上。我吃着盒子饼,里面夹着一层黄黄的鸡蛋和绿绿的葱花,咬起来脆生生香喷喷甜丝丝的,这次我尝到了另一种美味的烙饼。母亲把脸扭向一边,背对着我又吃起来那开裂了的玉米红薯面饼子。我突然想起了第一次吃饼时年龄小不懂事,后悔没有让母亲吃一块。这次当我三番五次拿着饼让母亲吃时,母亲推三阻四后无可奈何地只咬了一口,再也不肯吃第二口。我看见母亲眼里含着泪花说:“好孩子,你长大了,知道心疼娘了。只要你能考出好成绩,比娘吃了饼还高兴。”
  在那艰苦的年代,母亲狠心不让弟弟妹妹吃饼,两次都为我在人生关键的时刻,烙出了不重样的饼,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中。这饼里凝聚了母亲对儿子浓浓的爱意和殷切的期望。可怜天下父母心,千言万语都包括在了烙饼中。我也没有辜负母亲的心意,两次考试都考出了优异的成绩。现在虽能吃到各种各样的烙饼,却再也没有当年母亲的味道了。

围着火炉烤红薯
□王贵仁(邯郸县姚寨阎门农协会)
  北方的冬天,白雪皑皑阴冷而潮湿。记得当年室内无暖气,温度低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于是,大家为了取暖都围坐在炉火旁。
  当年城市里的炉火,多是烧煤,而在乡下,所谓炉火,其实并没有专门的炉灶,也不用煤。在厨房或者某个空房间找个角落,抱一捆秋天里早已准备好的木柴,捡一把干透了的玉米秸秆来引火,炉火就这样哔哔啵啵地在家家户户里燃烧起来。冬天,也就不再那么寒冷了。
  在飞雪满天寒风至的星期天或晚上,有了这样的炉火,在烤火的同时,一家人可以聊天说笑,也可以做点自己的事情。母亲打打毛衣做布鞋,父亲编编箩筐什么的,我和妹妹可以背书和写作业。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围着火炉烤红薯吃。把引火的玉米秸秆点燃后再把木柴架上去,等木柴燃烧了一阵,开始有红红的炭火出现后,就可以烤红薯了。用火钳先在炉火堆里掏个小窝,约摸着有红薯大小就行,然后把红薯放进去,用薄薄的一层灰烬先掩住红薯,再在这层灰烬上铲上几铲烧红了的木炭,一个烤红薯的初步工作就算完成了。为了多吃几个烤红薯,自然要如法炮制几回。捡来的红薯都丢进炉火堆后,就可以稍事休息了。隔一会儿,看看如果掩在红薯上的红木炭已经变黑,热气已经不够了的时候,需要重新补上新的烧红的木炭。时间再长些,感觉红薯靠近炭火的一面已经烤得差不多了,还要给红薯翻个身,把没有被炭火烤到的一面翻到上面来。这样反复几次,等到红薯的周身都被烤得差不多时,一个烤红薯就新鲜出炉了。把红薯从火堆里夹出来,还很烫,却又舍不得扔在地上,从左手甩到右手,又从右手甩到左手,嘴里还发出“嘘嘘”的声音,看得身边的家人忍不住大笑。终于可以完全拿在手上了,慢慢地把红薯外面的皮一点一点地揭开,揭一点,还要把附着在皮上的薯肉舔一下,觉得丢了可惜。剥了一段红薯皮后,就小口小口地吃起来,感受着它又甜又面热气腾腾的滋味,可舍不得一下子把它吃完。就这样,围着火炉烤红薯,一个冬天能吃掉家里一大背篼红薯。
  如今想起童年的烤红薯,似乎又闻到了那股香甜,也许有些地方现在早就把炉火升起来了吧。但现在不烧柴火了,早已换成了煤炉。漂泊在外的我,何时才能回到他们身边,像小时候那样,在他们怜爱的眼神里,围炉烤薯呢?冬日烤薯滋味长,多年过去了,我才品尝出香甜烤薯背后的另一层味道——淡淡的乡愁。

难忘儿时过中秋
□张志军(永年县曲陌乡南卷村)
  现在过个中秋节,那真是隆重。早在前几天,家人便催促我到镇上购买过节礼品,什么西瓜、苹果、梨、葡萄、香蕉、猕猴桃,那真是应有尽有。尽管猪肉、羊肉都很贵,也要买个三五斤。到了中秋节晚上要祭拜上苍,共赏圆月,更是准备了丰盛的美味佳肴:肘子、香肠、酥鱼、烧鸡等,那真叫一个丰盛啊。
  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了儿时过中秋节的情景。我清楚地记得,上世纪70年代,我十几岁,那时候叫人民公社生产队。为了过中秋,各个生产队把饲养的猪宰上一头,分给社员们。生产队里杀猪,是按工分儿分配的,俺家人多劳力少,就父亲在队里干活挣满分(10分一天),母亲操持着家务,干活少挣得工分也少,全家的公分儿聚到一起也够不上分肉的资格。尽管这样,生产队里还有规定,公分儿不够,可以出钱买。那时候的猪肉每斤7毛8分钱,可俺家就连一斤猪肉也没舍得买。水果那就更别提了,那时候只种植粮食,根本不种果树。尽管这样,可俺家还是照样把中秋节过得团团圆圆,而母亲做的美味佳肴,至今记忆犹新。
  中秋节下午,母亲想方设法准备好几样菜,其中邻居给了一把韭菜,配上自家母鸡产的蛋,炒了一盘菜;自留地里种植的大葱,也是配上几个鸡蛋,又是一盘菜;还有一道菜,母亲做得最好吃,现在想起来还想吃,那盘菜叫茄皮煎饼。记得母亲当时这道菜做得最多,管饱吃足。具体做法是:把白面调成稀糊,把茄子去皮,切成细薄片,加盐,然后搅拌在一起,跟摊煎饼的做法一样,把铛放到煤火上,铛底抹上少许油,待油熟了,母亲便用勺子舀上一勺蘸糊的茄片倒在铛里,再用筷子摊匀,薄薄的,一会儿便起了小鼓泡。这时候母亲再往上面抹些油,便用铲子伸到铛底,麻利地翻起来,只听“滋儿”的一声,茄皮煎饼便翻转了。大约四五分钟后,茄皮煎饼便做好了。和一盆面糊,大约能摊二十多张茄皮煎饼,需要一个多小时。吃茄皮煎饼,需要配大蒜,母亲早已把大蒜捣好,配上醋,既辣又酸。茄皮煎饼蘸上蒜汁儿,利口,有嚼头,还有大蒜的刺激,吃一口,那真是一个爽啊。母亲辛苦做好这些菜时,天也就黑了,正好父亲收工回来,我们围在一起祭拜上苍,祈求平安。随后,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现在想起来,口水还会流下来。
现在的中秋节,估计很多农户都不会做这茄皮煎饼了,因为现在好吃的太多了,茄皮煎饼在餐桌上已经失去了地位,很多年轻人估计也不知道还有这道佳肴了。但是,对我们这些60后的人来说,恐怕都不会忘记。因为这茄皮煎饼里包含着浓浓的母爱。

  提醒:“难忘那段苦日子”话题正在农民互联网热评,欢迎不能上网的广大报友通过信件邮寄文稿,要求讲故事“忆苦思甜”,控制在800字内,地址是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东路86号,邮编050013,收件人是河北农民报社李文娟。    本版责任编辑 孟燕君
(作者:河北农民报 编辑:admin)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以下是对 [难忘那段苦日子(八)]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最新贴子
最新博文
农民互联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中国河北·惠农文化传播(石家庄)有限公司 办公QQ:2806279960 中国农民博客QQ群:213551375 业务电话:18233189910
Copyright 2013 nongmi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3017983号 本网法律顾问:河北三言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