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寺营乡中心卫生院院长庞建彤

农民互联网新农村工作站站长:王志胜

农民互联网新农村频道热线:15369028555

新农村新闻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新农村 >> 乡村教育 >> 浏览文章

河北乡村小学大多荒废 乡村教育令人担忧

时间:2015年10月22日信息来源:新农村频道

  

河北乡村小学大多荒废 乡村教育令人担忧
河北乡村小学大多荒废 乡村教育令人担忧
燕赵都市报记者 蔡洪坡/文 本报记者 陈建宇/图

  村庄里的小学生活,是不少出身农村的人童年记忆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年来,随着生源减少,撤点并校的实施,不少农村小学消亡了,八九岁的孩童在生活还难以自理的情况下,就离开父母,到几里地外的学校住宿。村庄原有的校舍或废弃,或出卖,或变为村委会,或另作他用。

  村庄上空飘荡着的朗朗读书声、嬉闹声,以及那尖锐的哨子声,已成为历史,停留在村民的记忆之中。作家梁鸿说,小学是一个村庄的文化内核,代表着村庄一种向上的精神。不少村民是在依着学校的铃声估算时间,安排一天的生活。现在,这种铃声已经不存在了。

  近日,记者走访了赞皇几所农村小学,村民们向记者讲述了对于村庄小学往昔的怀念和对现状的无奈。

  无奈

  到十里之外的村子读二年级

  每天早晨七点,9岁的小女孩焦艳都准时起床,在梳洗的同时,奶奶就把饭做好端在了桌子上,小焦艳边吃饭边等爸爸过来送她去上学。

  9月6日开学后,小焦艳升到了二年级,在城市,她这个年龄的孩子大都上三年级或者四年级了。升学本来是一件高兴的事,但小焦艳一点也开心不起来。

  因为王家坪小学只有一年级,这意味着她要到离家十里之外的一个叫做瓦房台的村子上学了。

  赞皇西南部山区腹地黄北坪乡,近两年来作为革命老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王家坪村紧挨新扩建的马嶂线,交通可谓便利,王家坪村一条向北纵深的沟叫做后沟,后沟分散着5个自然庄,好在前几年,一条两米多宽的水泥路将后沟贯通。

  梨树庄是后沟的五个自然庄之一,离王家坪也有七里地。梨树庄很小,不过有30来户,但青壮年都出去务工,村子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常住人口不超过20人。

  小焦艳是梨树庄唯一的学生。为了少走几里地,小焦艳的父亲焦立民把女儿放在离学校还近点的王家坪村里,由老母亲照看,自己和妻子仍住在梨树庄。每天焦立民都骑着摩托车接送女儿。

  小焦艳中午花四元钱在学校吃顿午饭,下午五点放学,等爸爸来接她。天天接送,焦利民也叫苦不迭。但没办法,学校担心年龄小的孩子生活无法自理,只允许三年级以上的孩子住校。

  下午四点半,焦利民就得动身去接女儿。焦利民是山上的护林员,平时这个时间,他还在山上巡视,为了接女儿,焦利民不得不匆匆跑下来。“现在路上车那么多,让她自己上下学,谁放心啊?”

  怀念

  整个村子都是热热闹闹的

  梨树庄也曾有过小学,不过那已是十几年前的事了。那时,村里的孩子们还不用出村上小学。68岁的村民焦金山扛着一袋玉米往房顶晾晒,他家就在学校前面。

  50多年前,焦金山就是从这所小学毕业,到七里之外的王家坪村念高小。在焦金山的记忆里,最多的时候,梨树庄小学达到50个学生,邻近的南庄、下庄、蔺家庄的孩子们挎着小书包沿着羊肠小路过来上学。

  1957年建的校舍,虽没有坍塌,但已是破败不堪。往日的教室里堆满了村民的杂物,院子里杂草丛生,竖了几根用来吊晒柿子的木架。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校舍已经卖给了另一位村民。

  焦金山25岁的女儿是梨树庄最后一批学生,那一届有3个学生。在这批学生升入二年级后,村里没有了适龄孩子,学校也就空置了起来。焦金山还记得,那时村里没有商店,他到王家坪念高小后,哪家需要打个洋油、买瓶醋、买袋盐的,总是把瓶瓶罐罐塞给焦金山,让他放学时给捎回来。

  同样,在30里外的花木村,尽管村里小学还有学生,但在村民看来,已不是往日的学校了。

  今年国庆节前夕,在北京工作的27岁的张立强放假回村,在路过小学时,看到静悄悄的小学大门敞开,好奇地走进去发现,还有学生在上课,但稀稀拉拉地就那么几个。经常不在村里生活的张立强感到吃惊,学校门前的小河快被垃圾填满了,对岸那块留给老师们种菜的菜园子也已经荒芜了。

  张立强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有四个年级,每个年级都有20来个学生,每天早晨上课前,学生们都会早到几分钟,开始大声朗读课文,离学校很远就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课间,学校前的空地上全是疯跑、打闹的学生,学校前面的小河旁的那棵大柿子树下,围着一圈学生,在轮流讲故事。

  张立强还记得,学校对面的南坡上长满了杏树,每到春天杏花开放的时候,一放学,学生们就涌上南坡,折几枝杏花,回家插进瓶子里。

  村民董爱珍告诉记者,以前自己在南坡上干活时,不用看表,单听老师上下课吹的哨子声,就知道几点了,“干活时就能听见学校的声音,往下一看,就能看到学生进进出出,感觉整个村子都是热热闹闹的。”

  尴尬

  保留下来的乡村学校仍面临困局

  花木村8岁的小女孩李悦明显地要比6岁的妹妹李欣高出一头,但是姐妹俩如今在一个年级了。因为出生月份关系,李悦没被二年级录取。9月份开学后,姐妹俩坐在一个教室里上课。

  花木村小学只保留了一年级,由本村曾经办过幼儿园的村民张玲担任老师。前两年,村里的老教师退休了,村里面临着没有老师的情况,在村民的呼声下,学区同意为该村小学聘请一位老师。“这关乎到村里下一代的前途、命运,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学校停了。”就这样张玲上岗了。

  张玲说,如今,村民和以前的想法不一样了,“以前,会有家长认为,孩子上几天学,会算账、能识字,不当睁眼瞎就行了;现在不同了,很多家长希望孩子通过上学这条路来改变命运。”

  然而即便是这样,村民们仍对乡村留守老师们持一种怀疑态度。黄北坪乡下桃坡村的刘树林说,孙子曾在村里的幼儿园上过两年,但全家对孩子在村里上幼儿园这两年颇为不满,在全家人眼里,孙子这两年是啥都没学会,用刘树林的话说,村里的小学、幼儿园根本教不会东西,充其量就是个看孩子的地方,孩子在这儿继续上下去,只会把孩子耽误了。

  为此,刘树林把7岁的孙子送到了县城读一年级,儿媳特意在县城租了一间房,专门照顾儿子的起居。不过,随之而来的高昂费用让刘树林备感沉重。“一年光房租就得5000元,加上其他生活费用,一年就得1万多。”

  该村另一位家长高燕说,有一次孩子拿了一张考了50分的试卷,兴冲冲地跑回家,看到孩子就考了这点分数,高燕怒不可遏,谁知孩子告诉她,这个分数可是一年级这几个孩子中最高的分数。高燕一时语塞,不知道该夸孩子还是批评孩子。

  前两年,自从花木村小学只剩下一年级后,村里的年轻老师都走了,只剩下一个本村50多岁的老师也退休了,而观察附近几个村子的老师,也都是50多岁的老师。一些村民颇有微词地说,全剩下老头子,怎么能把学生教好?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人物皆为化名)

  纵深

  透视“乡愁中国”下的乡村教育

  乡村教育是“乡愁”痛点。记者近日在北京、甘肃、河南、湖南等地采访发现,“乡村生源流失”与“城市学位难求”两种现象互相强化,致使城乡间教育生态失衡。如何补齐乡村教育“短板”,使其滋养乡村生态、促进教育均衡,是摆在多地行政部门面前的难题。

  乡村生源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提升乡村教育“短板”迫在眉睫。

  硬件方面,2014年起,中央财政每年投入350亿元,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然而,生源快速流失削弱了投入的效果。“2014年,西固区将23个教学点纳入‘改薄’项目,但秋季招生时只剩16个,没人的教学点自然‘消失’。”兰州市西固区一教育干部说,为了不浪费资源,部分教学点将改做幼儿园。

  软件方面,因为收入少、发展差,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仍然不足。在河南封丘,乡村教师平均工资只有不到2000元,不少教师假期时帮人搬砖、绑钢筋来贴补家用。

  教师老龄化、结构性缺编等问题也困扰着乡村学校。甘肃省会宁县杨崖集乡教管中心主任林永红说,全乡202名教师,50岁以上的超过40%。

  提升乡村教育,需要打出“组合拳”。基层教育工作者建议用“大集中、小分散”的办法解决乡村教学点生源流失快、投资精准度不高的问题。甘肃陇南市武都区教育局局长黄克良说,“集中教学”可以提升教育质量,但也需在乡村分散的学校、教学点保证起码的教育公平,守住底线。

  提升乡村教育的核心在乡村教师。今年6月,国务院发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目前,22个省已有94.9万名乡村教师受益。

  特岗教师、免费师范生正在发挥作用。2007年至2014年,已经有4.5万名免费师范生走上中小学任教岗位,其中90.8%在西部任教。

  乡村教师本土化是保持乡村教师稳定的有效办法。而教育均衡则是削弱城乡“落差”的根本途径。2013年起,教育部大力推动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政策。一年多来,全国参与交流的教师达到50.1万人次,占义务教育教师总人数的6.2%。(新华社)


(作者:蔡洪坡 陈建宇 编辑:xinnongcun)
网友评论
 以下是对 [河北乡村小学大多荒废 乡村教育令人担忧]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农民互联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中国河北·惠农文化传播(石家庄)有限公司 办公QQ:2806279960 中国农民博客QQ群:213551375 业务电话:18233189910
Copyright 2003-2016 nongmi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3017983号 本网法律顾问:河北三言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