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评论:深刻认识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农民互联网衡水工作站执行站长:王建辉

农民互联网衡水频道热线:13292218884

衡水新闻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衡水频道 >> 衡水人物 >> 浏览文章

记衡水市深州红色收藏家冯春卫(图)

时间:2015年09月17日信息来源:衡水新闻网-衡水日报

  
记衡水市深州红色收藏家冯春卫(图)

                                               衡水市深州红色收藏家冯春卫。冯春卫和他的“红色收藏”。
 
记衡水市深州红色收藏家冯春卫(图)

                                               衡水市深州红色收藏家冯春卫。冯春卫正在向孩子们介绍旧课本。
 
 冯春卫,1967年生,深州人,现于深州市统计局工作。他自幼痴迷“红色收藏”,从1980年开始,收藏连环画、邮票、老课本和党的文献资料等。目前,他所收藏的党章、党的资料汇编、“红色教科书”等多达数千册,被人们誉为“红色收藏家”。2005年,他成立了全国首家民间旧课本收藏馆——冯春卫旧课本收藏馆。2006年,他的老课本收藏获得了有关部门的审核认证,成为我国民间收藏老课本最多的人。近年来,冯春卫先后自办各种“红色收藏”主题展18次,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对于搞“红色收藏”的冯春卫来说,今年意义深远。
  在8月份,他自费举办了“英雄的民族、伟大的人民——走进红色课本”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主题展。展品包括新中国成立前的红色课本、课本中的抗日文章、历史课本中的抗日战争、课本中的英雄人物、课本中的毛主席抗战著作等,共8大类918册。这次是他举办的第18次公益展览,展品数量、内容之丰富,超过往届。冯春卫表示,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社会各界人士上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展览结束后,冯春卫又开始了“笔耕”。他想通过媒体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红色收藏”方面的收获。
  冯春卫说,他认为自己有传承“红色文化”的责任。“老一辈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打下江山不容易。我们应该把这一切铭记在心中,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更加努力地为祖国为人民踏踏实实地做点事情。”冯春卫说,“其实这话说起来很实在,这就是指导我行动的价值观所在。”
“红色情结”让我走上收藏路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是如何与“红色收藏”结缘的?
  冯春卫(以下简称“冯”):1980年7月,我13岁随着父母到青海生活。当时在西宁一中上初一,班主任王老师送给我一本关于《毛主席诗词》的课本。毛主席的诗词气势磅礴,有革命家的宽广胸怀和雄韬伟略。看过之后,我深受影响。在那个火红的年代,我从小就学习他的文章诗词,从小就崇拜毛主席。之后,就愿意看毛主席诗词,慢慢地开始收集和毛主席有关的书籍,这也就走上了“红色收藏”的道路。2010年9月9日,毛新宇少将在百忙之中为我的红色课本签名,更增添了我的勇气与力量。
  记:到现在您的“红色收藏”到了什么规模?听说您办起了旧课本收藏馆?
  冯:由于工作学习的原因,我主要是业余收藏。目前,旧课本是15000册左右。反映战争内容的连环画也有800册左右。还有党报党刊,主要是建国之后到1980年之前的,具体数量没有统计过。截至目前,旧课本、党报党刊、连环画、党章、其他方面的历史书籍等等,大约30000多册。
  旧课本收藏馆是在2005年,我个人注册的,经过文化局和民政局批准成立的收藏馆,是深州市也是全国第一家课本专题收藏馆。当时想,我收藏已经到了一定规模了,应该举办一些活动,提升影响力,就需要一个平台来承载,这个收藏馆就是很好的平台。同时,也算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人们关注课本收藏。
  在我的早期是收集,收集一些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物品。后来,才真正开始了我的收藏人生。
  记:您的藏品影响力如何?
  冯:实事求是地说,光说旧课本这一项吧,目前全国有大概五六百人在收藏,现在来说,我能在全国排到前十名吧。当然,和他们比较,我还差很多,我还要继续努力,向他们虚心学习。课本中所包含的信息极为丰富,是研究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好资料。
  在我的早期是收集一些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物品。后来,才真正开始了我的收藏人生。
  记:您认为收藏和收集有什么区别?
  冯:达到一定程度、一定规模才能叫做收藏。1980年开始的时候,那是在收集,规模小,慢慢地有意识开始收藏了。那时候可以说小人书连环画一本没落下,都收集起来了。
  收藏是对收集的东西理性认识的提升。收藏是更深的一个层次,就是对自己收集的东西,有深度的研究和认识。
  收集的东西可以处理掉,可以送人可以卖。收藏是收集起来,保藏起来了。不会再去送给别人了,更不会卖了。
  记:您的藏品不卖?
  冯:绝对不卖。人,有所不为,有所必为。我业余时间收藏,是自己的追求和爱好。我不看重物质,我有精神追求,我要做个精神上的富翁。我就是这样的人,物质和精神相比,更看重精神。也正是如此,我听从父母的安排,放弃青海的工作回到老家深州。
  我也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教育他们要好好做人,要多想着别人,懂得感恩社会,做精神上的富翁。
  记:能接受吗?
  冯:能接受。我想,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道德基础,让他们乐于接受。我女儿学习很好,上了北师大,已公派出国学习。只要是孩子有了一个思想基础,他们就会有行动的指导。家庭教育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中是非常关键的,这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记:这是您在收藏中感悟出的道理,也是价值观的实践。
  冯:我上中专的费用都是国家包了,有了自己的时间和零花钱。可开始大量地购买书籍,并且认真学习。这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通过学习,感觉自己的思想也逐步地升华了。
  我的同学们有时间了,去打篮球踢足球,我当然也去,但仍会抽出时间去看书,去学习。从这些红色书籍里,体会到了一些人生道理,也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人生信条,要像老一辈革命家一样,好好学习,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工作之后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其实,搞收藏是“痛并快乐着”。
宁愿饿肚子,也要坚持下去
  记:怎么理解这句话?
  冯:这里说的“痛”,并不是说痛苦,而是说执着追求的过程。
  最早的时候,自己不挣钱,父母给一点零用钱,不吃不喝,我都攒着去买书了。
  记:当时一般都是给多少钱?
  冯:按当时来说,我家生活条件还是不错的。父母给都是五角、一元的,这是给我吃饭的钱。别的孩子都把钱吃了喝了,但是我没有,我一般中午很少吃饭或不吃,就是为了省下钱。我现在这么瘦小,我想和当时正发育的时候,不吃饭营养跟不上有很大关系。一个月三四十元的生活费,吃饭也就是花八九元钱,别的都省吃俭用买书。
  记:饿着也值得?
  冯:我太迷恋了,这是一种精神食粮。吃饭穿衣是讲究物质,我就是讲究精神。我现在也是这样的,看我穿的衣服,都是很普通的,很多都穿了好几年。也舍不得扔,还在穿。
  我现在的工资,也全部都用在购买藏品上了。孩子上学的钱,基本上都是我父母给。
  记:您是个“啃老族”?
  冯:这不算是啃老,他们支持我这样做,认为这样做对社会是有贡献的,愿意帮助我。现在,我也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宁愿饿肚子,也要坚持下去。
  记:饿着肚子也要继续下去,您的执着,可见一斑。您的执着,也反映在了自己的藏品上吧?
  冯:1990年8月,我在敦煌出差,干完工作就去书摊转。在书摊上买了一套民国元年版的《修身教科书》8本一套,就相当于现在的政治思想课本。这套书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一套书,3.8元一本,那在当时可不算便宜,当时我一个月才挣120多元,我连价格都没还就买了。这本书的价值非常高,对研究民国教育史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003年5月我去东北办事,在一农户家中偶然发现了一本伪满时期出的教科书,就特别喜欢,想买,可当时发现身上的钱不够了。可心里放不下这本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是一本奴化中国人的教科书。有道是:“可遇不可求”。我感觉这本书意义特别重大,对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史和日本侵华史是很重要的,同时也是日本侵华的罪证。我就把身份证、手机押给卖书的人,让他给我留着。又坐着车到别的城市找同学借钱,才回来拿走了。至今仍觉得物有所值,物超所值。
  我藏品中的每本教科书都珍贵,但最珍贵的教科书,是1946年6月冀中军分区司令部翻印的第十八集团军《步兵操典》和《骑兵操典》。当时,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非常注重系统化的爱国主义军事教育。这种成系统的教材,很珍贵,很少见,而且当时这些教科书的发行量不会很大,再经过战火的洗礼,保存下来的就非常少了,全国不会超过10本了。
  最开始的时候,人们都不注意这个东西,认为没什么用处,把课本都当成废品卖了、扔了、撕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收藏教科书就是收藏中国的近现代教育史。  
  当今世界,很多外国人,尤其是日本人都在悄无声息大量收购中国抗战时期的课本,尤其是日本侵华时期的课本。比如当时日本人在东北伪满洲国发行的课本,日本帝国主义奴化中国的教科书等等,收回去隐匿或者销毁。中华民族很多有识之士,从血与火的战争年代就已经冒着生命危险开始保存这些资料了,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为我们的国家保存住了这些历史见证。
  我现在已经自费举行了18次公益展,影响遍及全国。由于工作繁忙及时间等原因,一般都是在衡水市区展出,通过宣传全国很多人都知道了。等到退休之后,有时间了,我想让这些珍贵的教科书走向全国,甚至全世界,这也算是我的一个“中华民族课本梦”吧。
  记:您目的是什么?
  冯:提倡抢救保护红色课本的文化理念;让全国人民牢记历史,奋发图强。让全世界人民,通过教科书这一特殊形式,了解伟大的中华民族,了解勤劳、勇敢、善良的中国人民的悠久历史与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
  我高兴的是,有些人通过我的影响,慢慢喜欢上了“红色收藏”。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低头族,就知道玩手机。最严重的,是在社会上出现了质疑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论调,质疑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的事迹。我认为有必要通过教科书的展览教育孩子们,让他们了解什么是伟大的民族,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什么是伟大的中国人民。
我看重的是自己的社会价值
  记:您这样做,图的是什么?
  冯:我不图名不图利,我就是对伟人毛泽东的崇拜,演化到我生活中,就是这种具有红色情结的“红色收藏”。
  全民收藏热,人们都把焦点放到收藏品的物质价值上了。一说就是,这个藏品现在出手能挣多少钱。当然,我们不能离开钱,但是我们不应该把钱看得太重。
  从1980年到现在,我花了大概有20万。但是这些藏品所能起到的作用,可不是花一个两个20多万元所能达成的。我当时买的时候有价格,但是到了我的手里,我绝对不会再卖出去了,就是个“无价之宝”了。这是我的精神食粮,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也不应该用钱来衡量。
  记:您不看重钱,也不卖自己的藏品,但是却在向外捐自己收藏的课本。
  冯:家里人支持我捐。我不在乎钱,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我在意的是社会价值。能为社会做点事,是不能用钱来衡量的。
  我记得在耿长锁纪念馆落成后,去参观了一下,对耿长锁精神产生了由衷敬意。在了解到纪念馆方面正在收集关于耿长锁的文字资料后,我从多年珍藏的老旧课本中选出两册关于耿长锁文章的课本,主动联系纪念馆负责人说出了捐赠意愿。
  两册都是语文课本,分别是195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级小学语文课本第四册,书中文章《农业生产合作社不可少的力量》为耿长锁在农村高小毕业班上的广播讲话。另外一本则是1988年出版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四册,书中《谈诚实》一文涉及了耿长锁在粮食估产时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事迹。耿长锁被毛泽东主席誉为“社会主义之花”,他的事迹上了教科书,这本身就是对他的认可。他对衡水来说,就是一面光辉的旗帜。
  这两本书在我的收藏室里存放好多年了,现在拿出来送给纪念馆比在我这儿更有用,我也觉得更踏实。这也是为传承衡水文化做点事,觉得应该这样做的。
  记:您的行动感动着别人,是不是也有人在感动着您,给了您走下去的动力?
  冯:2005年12月12日,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播出了关于我的专题片。节目播出之后,邢台一位80岁的老教师看到我的新闻报道后,非常感动。他在日常生活中,攒了一批早期的教科书。老人在弥留之际,嘱咐自己的孙子,一定要把这些书交到我的手里。后来,他的孙子按照老人的遗愿,把这些书送给了我。这件事让我非常感动,也给了我继续走下去的决心和动力。
  这不是用钱衡量的,我当时要给他钱,他根本就没要。这是一种精神,一种普通中国人的精神。
  记:您的价值观,得到了老人的认可,也感动他了。
  冯:我认为是课本里的内容得到了老人的认可,感动着他。我办红色课本展出,其实主要是课本的内容吸引着人们,让他们有所思考。
  下一步,我准备找出一部分藏品,向各博物馆捐一部分,做点公益事业吧。比如说焦裕禄纪念馆缺少焦裕禄教科书内容的课本,我可以把自己的藏品捐给他们。
  记:为什么这样做?
  冯:现在我想,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一个人干收藏,那就不是收藏。应该是全民去做这件事。这毕竟是一种文化,俗话说,“百年无废纸”。应该捐出去,让更多的人去看到它们,受到教育。
  同时,我是业余干收藏,就算是展览几天,影响力也是太小了。捐出去,可以提升影响力。而且,我的收藏条件有限,怕照顾不好这些书。
  记:把自己的藏品捐出去,做公益事业,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您的价值观又有了新的提升。
  冯:我想的是活到老干到老。我的价值观让我走上了这条路,在收藏中又提升了价值观,后来又作用到自己的收藏中。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应策划出版以古旧课本为主体思想的挂历,邮票、明信片、扑克牌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而且,收藏毕竟是我的业余爱好,再加上条件有限,没有人家专业博物馆做得好。
  我想说的是,虽然钟情于收藏,但从来没有耽误过工作,反而让我更加勤奋工作。比如说,早来晚走,认真完成组织上交办的事情。我想的就是平平凡凡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记:走过了这么多年,您有什么样的人生感悟?
  冯:为人处世要踏踏实实,为社会做点有意义的工作。
衡水新闻网-衡水日报记者 赵栋
原标题:衡水市深州红色收藏家冯春卫:收藏中有我的价值观
(责任编辑:water)
 

(作者:赵栋 编辑:hengshui)
网友评论
 以下是对 [记衡水市深州红色收藏家冯春卫(图)]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农民互联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中国河北·惠农文化传播(石家庄)有限公司 办公QQ:2806279960 中国农民博客QQ群:213551375 业务电话:18233189910
Copyright 2003-2016 nongmi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3017983号 本网法律顾问:河北三言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