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互联网衡水工作站站长:张宪浩

农民互联网衡水频道热线:15731876000

衡水新闻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衡水频道 >> 衡水人物 >> 浏览文章

衡水市武邑县农牧局总农艺师吕秀珑26年情洒黄土地

时间:2015年08月12日信息来源:衡水新闻网-衡水日报

  
躬身为农逐麦浪  扎根基层泽田墒
——衡水市武邑县农牧局总农艺师吕秀珑26年情洒黄土地

衡水新闻网-衡水日报记者 段文雅

  8月2日一早,天气依旧湿热。放弃了又一个休息日,衡水市武邑县农牧局总农艺师吕秀珑来到该县大紫塔乡大紫塔村种植大户孙双全的玉米地里。
  “要分类管理,大喇叭口期玉米注意追肥、抽穗期玉米预防顶腐病……”孙双全今年种了80亩玉米,由于播期不一,玉米处于不同的生长期。吕秀珑边仔细查看玉米长势,边针对性地讲解管理办法。这一看,又到了天过晌,婉辞了乡亲们邀请,秀珑穿着塌湿的衣裳往家赶。
  泥土、庄稼、农民,一年365天,吕秀珑几乎天天围着这三样转,且一转就是26年,用自己的勤奋努力,帮助武邑县的老百姓在土地里得到了实惠;也用自己的实干付出,践行着“三严三实”要求,展现了当代共产党员的风采。
农技创新谱出“增收曲”
  1989年,毕业于河北农大农学系的吕秀珑,放弃了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毅然回到了老家武邑县工作,在农业局从事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及农民科技培训等工作。
  搞好技术服务,说来容易做来难,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也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多年来,吕秀珑不断夯实、提升专业技能,白天,她走村入户,往返于田间地头,指导生产,晚上坐在灯下学习农技专业知识,对着书本分析、整理白天遇到的技术难题。通过这样的积累,吕秀珑成了县里农业技术指导方面的“一把好手”。
   “推进粮食增产丰收,必须搞好新技术推广。”总结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吕秀珑发现,作为传统农业大县的武邑,要发挥自身优势,打造种植业品牌,就要依靠农业新技术。为此,2002年以来,吕秀珑以项目为抓手,致力农业新技术的创新,先后实施了“小麦——夏玉米一体化项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和高产创建等11个项目,探索总结出了促进武邑农业持续增产的一整套配套栽培新技术。在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项目中,通过推广小麦抗旱节水品种、播后镇压、水肥一体化、缩行种植和节水灌溉技术等,全县45万亩小麦节水达2500万立方米,实现了节水、省肥、增产的绿色高效栽培;在农业部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项目实施过程中,集成推广了“一增四改”和“五统一”农机农艺相结合的配套栽培技术措施,实现了夏玉米最高单产776公斤,小麦最高单产突破678公斤,辐射带动全县粮食增产达15%以上。因此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武邑县2009年与2010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与此同时,吕秀珑根据武邑实际,先后引进小麦抗旱节水型新品种、耐密紧凑型玉米品种和适宜该县种植的棉花新品种50多个。通过试验筛选并大力推广,使农作物品种不断得到更新换代,新品种推广率达到95%以上,实现粮食增产10%以上。
做农民群众的“贴心人”
  “庄稼发烧别犯愁,拿起电话找秀珑。秀珑上地里查一查,今年的收成顶呱呱。”这是蒋屯村农民王秀珍给秀珑编的一首打油诗。2008年,由于误用了喷施过麦田除草剂的喷雾器,王秀珍几亩棉花的叶子全变成了“鸡爪子”。看着一尺多高的棉苗,王秀珍心疼又着急:毁了舍不得,不毁没啥收成。她给秀珑打去电话,希望秀珑能到地里给自己出出主意。听到这个消息后,吕秀珑急急赶往现场:千万别毁了,喷施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留2-3个侧枝代替果枝。在秀珑的指导下,王秀珍的棉花保住了,且收成“不赖”。
  26年间,吕秀珑走遍了武邑县的545个村,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农民排忧解难。
  今年初,吕秀珑接到了牛村村民付秋红的电话,“喂,珑姐,大伙儿都盼着你哩,快来帮俺们看看种啥好!”接到电话,吕秀珑马上赶了过去。原来,武邑县要全面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作,要求调整种植结构、减少高耗水的小麦种植面积。这一下,大伙儿犯了愁,种啥庄稼既增收又节水哩?“春玉米、油葵、谷子都可以,节水,产量、效益也不错。”耐心听完乡亲们的话,早已对牛村土壤情况熟记于心的吕秀珑提出了建议,并逐品种分析产量,坚定了大伙儿的种植信心。目前,这些作物节约了大量农业用水,有的已经获得了大丰收。
  近些年,武邑县很多村庄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农村劳力较少、成本较高。结合新农村建设,吕秀珑开展了多项新型简化、高效栽培技术的引进、示范与推广工作。其中玉米“一封一杀”化学除草、棉花全程化控简化栽培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不少农民结束了农忙农闲城里、村里“两头跑”的生活。
打通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有棚户反映黄瓜灰霉病严重,这和通风、放帘工作没有做好有关。拉帘要等到太阳光晒到草帘上,通风口要拉小,学会了控制温度和湿度,病害控制住,效益也就上去了。”今年春天,吕秀珑和县农牧局的老师们,根据乡镇种植特色和农民需求组织开展了“菜单式”培训活动,把培训内容选择权交给学员,深受农民欢迎。
  农忙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指导农事生产,是吕秀珑的工作常态;农闲跑村入户,开展种植培训,是吕秀珑的“必修课”。对此,吕秀珑解释说:“每次下乡的时候,农民把我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争着问种地遇到的问题。从这里,我能感受到他们对科技指导的渴求。”同时,长期工作在农业第一线,也让她看到了一些问题:农民们往往因为缺乏相应的指导,让农业新技术的应用落了空。农业科技的推广,中断在“最后一公里”。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吕秀珑除了自己经常深入农户、田间、地头,对农民开展手把手、面对面“零距离”的新技术培训,还通过积极健全推广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保障科技成果转化通道畅通。她以基层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为载体,建设了4个跨乡镇的农业科技推广区域站、10家配方施肥技术服务站、10个科技示范基地,培育2200个科技示范户;开通12316农业专家服务热线、利用气象服务平台发布农业科技短信、搭建农技推广云平台,构建起了上下贯通、四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这一网络成功解决了“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疏通了“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通道,使科技贡献率达到了70%。用吕秀珑的话说,农技人员要做好农业新技术推广和农民应用过程中的“科技二传手”,帮助农民提高科学种田水平。
  26年扎根基层,吕秀珑奉献出了全部精力,也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她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课题,十几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多篇科普论文及论著被收入核心期刊;她本人也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和全国劳模,先后荣获“全国农技推广贡献奖”、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层次人才、河北省“三八红旗手”……谈到这些荣誉时,大大咧咧的秀珑不好意思起来,连连摆手:“我是一名农技人员,我的‘根’在土地上,庄稼有个好收成、农民过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心愿。”

(作者:段文雅 编辑:hengshui)
网友评论
 以下是对 [衡水市武邑县农牧局总农艺师吕秀珑26年情洒黄土地]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农民互联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东路86号河北日报采编楼3层 邮 编:050013 办公电话:0311-67563570 办公QQ:2806279960 中国农民博客QQ群:213551375
Copyright 2013 nongmi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3017983号 本网法律顾问:河北三言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永健在线义务解疑、帮您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