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招聘 送福 微博 网站首页 订阅RSS
首页 农民博客 农民图片 农民视频 农民问答 农民超市 农民论坛 农民招聘 农民微博 农福频道 农评频道
头条 网罗 图话 监督 关注 话题 种植 养殖 农资 行情 加工 农法 情感 两性 劳动 顾问 说理 历史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新闻频道 >> 朝闻天下 >> 网罗三农 >> 浏览文章
农民搜索

农妇一人支撑敬老院28年 为43位老人养老送终

时间:2013年04月07日信息来源:华商报 点击: 【字体:

农妇一人支撑敬老院28年 为43位老人养老送终
张金平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王桂芳帮他扶好腿脚坐得更舒服些

一个人支撑一个敬老院,坚持了28年,期间有43位老人在她的敬老院去世,她一个一个将去世的老人安葬。

3月28日,王桂芳一个人来到安葬老人的那面山坡。清明将至,她要为去世的老人们在坟头压些纸钱,以寄思念。今年已64岁的她身患多种疾病,年龄加上身体原因让她萌生退意,她的敬老院不得不面临去留问题。

“都不干了这些老人咋办啊”

28年,对一个人来说可以干很多事情,但王桂芳只干了一件事,就是支撑一个敬老院,照顾一批又一批送来的孤寡老人。1985年,宜君县高楼洼乡(现属太安镇)成立乡敬老院,各村五保人员送到这里集中供养。当时还是该乡凉水泉村村民的王桂芳被相中来敬老院照顾老人。敬老院开张不久,因为活儿太辛苦,老院长被儿子接回了家,会计也跟着不干了,很快,就只剩王桂芳一个人了。

从那时至今,都是她一个人支撑着敬老院,既是院长,也是服务人员。28年来,敬老院先后接到49位老人以及生活不能自理的残障者,其中43位已去世,现在还有6位供养在这里。老人生时,王桂芳像女儿一样照顾他们吃喝拉撒;老人死后,王桂芳又像女儿一样为他们送终。

记者采访时,院里住的一位名叫张金平的残障者的母亲正好来看他。这位年迈的母亲说,张金平在这里已住了4年,“放在他姨这儿我放心,他姨照顾得比我好。”

据了解,当时宜君县与高楼洼乡敬老院同时建起的一共有4所乡镇敬老院,到现在另外3所早已关门。谈起28年一个人如何坚守,王桂芳说,受的难说不完,但是那些老人让自己舍不得走。“能来的老人都无儿无女,恓惶得很,都不干了这些老人咋办啊?”

最难时自己从家里背粮过来

3月28日,记者来到王桂芳所在的敬老院。在一面开阔的塬畔上,砖墙围了一个大院子,院子里两树樱花花朵正艳,一排10眼窑洞看去如新。因为撤乡并镇,敬老院的名字已改成了“太安镇敬老院”。王桂芳说,别看现在条件还不错,当初可没少经历过难处。

建敬老院之初,乡政府同时划拨了百余亩地,等于“以地养院”,通过土地收入养活院里供养的老人,其余的费用一概没有。王桂芳回忆,最难的时候是在刚开办的几年,她一个人顾内顾不了外,地经常被撂荒,一年到头没啥收成,有一段时间粮食都不够吃,她就从自家背来面粉、玉米糁子。

虽然敬老院有地,但都是坡地,产出少,前些年敬老院的经济并不宽裕。有一年,一位老人得脑溢血去世,王桂芳找人给老人穿老衣,可来的人张口要300元。王桂芳不舍得花那钱,自己把一条腰带绑成环,一头套住自己脖子,一头套在老人脖子上,硬把老人拉起来,一件一件穿上老衣。

王桂芳一心扑在敬老院,家里一摊子就撂给了丈夫,为此丈夫没有少和她生气。王桂芳的儿子李军告诉记者,当时他和弟弟年龄小,母亲不在家,大姐不但要照顾身体不好的父亲,还要照顾他们弟兄俩,因此早早就退了学。有一年除夕夜,姐姐领着他哥俩到敬老院找母亲,希望母亲回家过年。到了敬老院,看到母亲正陪着老人们包饺子,最后硬是让他们回去,自己留在敬老院陪老人们过年。

2008年4月,王桂芳的丈夫因病去世,她有一段时间打不起精神。女儿问她咋了,她开始不愿回答,问了几次她才说:我对不住你爸,我欠他太多了。

每送走一位老人她都要哭一场

从敬老院出发,顺着沟畔走上大约十分钟,来到一面向阳的山坡。齐腰的荒草野蒿中间,能看到一座座坟头,敬老院去世的老人都安葬在这里。王桂芳说,43座坟墓,哪一座埋的谁,她都记得一清二楚。

王桂芳带记者找到了第一个埋在这里的老人的坟墓。墓碑上写着老人的名字,叫黄老九,是1986年9月去世的。王桂芳说,当时养老院建起才一年多,啥都没有,花不起钱,她就一个一个上门请来乡邻帮忙,才把老人送到山坡埋了。

最近一个安葬在这里的老人姓白,因患食道癌在今年的正月初八去世。去年发现老人的病后,王桂芳陪着老人看了一年,甚至求过很多偏方。老人下葬完了那天,王桂芳回到敬老院里,一个人待在房里放声哭了一场。

按照规定,敬老院的老人去世,送老人来的村子陪送一副棺材,其余事务都是敬老院承担。采访中,附近的一位村民说,王桂芳把每一位老人当自己的亲人,每送走一位老人她都会哭上一场。

王桂芳先后送走了敬老院的43位老人,却没能送自己的老父亲。1992年,老父亲病重,几次叫人捎话想见见她。当时,敬老院里有两位老人生病,每天挂吊瓶,王桂芳就想等老人的病好些再去看父亲。第二天一早有人来报丧,说他父亲已去世。回到家,兄弟姊妹们都说:你心里只有敬老院的老人,还回来干啥?而王桂芳的想法很简单:自己的老人有儿女,敬老院的老人离了自己就没别人了。

“没有王桂芳,就没这个敬老院”

通过媒体和社会宣传,王桂芳早已成为当地一位“名人”。敬老院原来的名字也几乎被淡忘,当地人更愿意用“王桂芳的敬老院”来称呼它。“没有王桂芳,就没有这个敬老院。”宜君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斌涛,也用这句话肯定了王桂芳对这个敬老院作出的贡献。

28年前,王桂芳第一次踏进敬老院大门时36岁。28年过去了,64岁的她自己也已是一位老人。王桂芳介绍,自己身体不好,前几年就查出了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血脂还高,一些力气活儿已干不动了。“年轻时总觉得身体行,也不想那么多,到现在不想也不行了。”王桂芳表示,因为身体原因,恐怕敬老院的事是干不成了。

自从感觉自己身体不好,王桂芳就有意识地让儿子、儿媳时不时到敬老院来帮忙,一层意思就是希望儿子、儿媳能把敬老院继续办下去。今年,政府给王桂芳的儿媳解决了工资问题,也是希望她能留在敬老院。采访中,儿媳却表露出为难情绪,“我下不了我妈的苦,不是心疼她我不会干这事。”

一个28年的敬老院,因为一个人它坚持了下来,因为一个人它会不会再关门?记者了解,这个敬老院在当地已是典型,“树立一个典型不容易,政府当然不希望它没了。”采访中,当地一位官员这样表示。

据了解,宜君县全县目前需要集中供养的五保户约有四五百人,而能提供的集中供养的床位有200多个。宜君县民政局局长张印全介绍,王桂芳的敬老院是目前全县仅存的一所乡镇一级敬老院,无论是这所敬老院的“特殊”历史,还是未来民政事业发展需要,都需要它存在下去。至于未来谁来管、怎么管,还只能看情况发展而定。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文章热词:

上一篇:留守农妇成乡村“二奶” 竟逼死原配

下一篇:没有了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热点排行
精选图片
    玉田白菜销售受阻 菜
    提起“玉菜”,生活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的人肯定并不陌生。自[查看]
最新博文
最新贴子
最新求购
最新供应
农民互联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农民报主管 惠农文化传播主办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东路86号河北日报采编楼3层 邮 编:050013
  办公电话:网站0311-67563570编辑部0311-67562745发行部0311-67562175广告部0311- 67563195值班室0311-67562614传真0311-67563588
  驻地新闻热线:石家庄15933611158沧州衡水廊坊13503279812邯郸邢台13931037788保定张家口承德 13803279190
  Copyright 2013 nongmi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0132号 本网法律顾问:河北三言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永健在线义务解疑、帮您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