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通
    

账号  

密码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农民论坛 >> 茶余饭后 >> 健康科普 >> 查看帖子

3279

查看

0

回复
主题:板栗吃成胃出血?给孩子吃千万别超过这个量 [收藏主题]  
农民 当前离线

77

主题

3

广播

0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学前班

用户积分:96 分
登录次数:53 次
注册时间:2013/6/18
最后登录:2021/10/6
农民 发表于:2020/12/1 15:17: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要说冬季美食,糖炒栗子绝对占有一席之地。刚出锅的糖炒栗子,油光锃亮,热气腾腾,咬开一个,露出橙黄色的果肉,吃进嘴里,细腻软糯,滋味甘甜……
  这样的冬季美食自然也受到孩子的喜爱。但吃板栗的讲究可不少,家长都了解吗?
点击查看原图
  别看板栗小,营养价值高
  营养价值:
  ●板栗中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能充饥、有饱腹感。
  ●板栗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既供应能量,又有助于身体生长和大脑发育。
  ●板栗中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如维生素B族、维生素C、铁、钾、镁、锌等,对生长发育大有益处。
  板栗既美味又营养,对孩子的成长也好处多多,那么孩子多大能吃板栗呢?
  医生表示:建议一岁以上的孩子可以适当吃一些板栗。
  板栗虽好,但非“多多益善”,吃多了的后果还很严重。举个“栗子”来说:
  武汉的刘女士特别喜欢吃板栗,每晚都要吃上一两斤。某天晚上她吃完后开始打酸嗝,上腹部胀痛难忍,上吐下泻,而且呕吐物里有血丝。
  经检查,医生发现她出现了胃出血,而肇事元凶竟然正是她每天必备的零食——板栗。
  为什么吃板栗会吃出胃出血?
  原因就在于忽视了板栗的
  正确食用方式
  板栗,要让孩子“这样吃”
  每日限量吃:
  板栗中的纤维类物质含量较高,有着类似粗粮的特点,所以食用后会迅速在胃肠道中被发酵产生气体,容易出现胀气、打嗝等情况。
  如果食用量过多或者食用人群本身就存在肠胃方面的疾病,那么最终很容易由胃肠胀气引发呕吐,甚至胃出血。因此,建议每日食用板栗数量不超过10粒,肠胃消化功能弱的儿童还应酌情减量。
  找准时间段吃:
  板栗的淀粉含量高达40%左右,能量也不少,建议放在两餐中间中当零食享用;另外也可以将板栗入菜,烹制出味美的菜肴。
  ●不建议饭前吃,板栗的饱腹感会影响其他食物的正常摄入。
  ●不建议饭后立即食用,既增加能量摄入,也不易于消化。
  吃了板栗少吃饭:
  10颗去壳板栗的热量为170千卡左右,1小碗米饭的热量为174千卡。不难看出,吃10个板栗,就相当于吃了1小碗米饭。
  所以,如果孩子吃多了板栗,就应该减少当日餐食中主食的食用量,避免因为热量摄入过多导致肥胖。
  “蒸煮炖”更靠谱:
  为了减少盐和糖的摄入,蒸栗子、煮栗子、炖栗子最为靠谱,这样不会增加额外的卫生风险,其营养物质也更容易吸收。点击查看原图  吃板栗,还要注意安全
  小小的板栗潜藏着不少安全隐患,想要吃得美味又健康,还要留意以下事项:
  01.购买时提高警惕
  正常的板栗外皮颜色深褐,并无特别的光泽,而街头贩卖的糖炒栗子却个个乌黑发亮,十分诱人。这很可能是在炒制过程中添加了工业石蜡,这种物质成本低廉,但成分复杂。
  孩子吃板栗时总会先放到嘴里咬开,无形之中便会摄入对身体有害的化学物质。所以,家长们尽量选购生栗子自行制作,如果实在垂涎糖炒栗子,也建议通过正规门店购买。
  02.加工时注意开口
  板栗在加热过程中,内部水分受热蒸发为水蒸气,体积迅速膨胀,而栗子壳是一个封闭的空间,此时如果遇到外部挤压就容易爆炸。
  在家用烤箱或是微波炉加热板栗前,一定要在每个板栗上划一个口子。此外,刚出锅的热板栗也别急着塞嘴里,最好静置3到5分钟,待到冷却后再吃。
  03.食用时注意呛噎
  板栗比较干硬,吃的时候很容易呛到,所以儿童食用时一定要格外注意,遵循“慢慢吃、小口吃”的原则。
  低龄儿童必须在家长的看管下食用,家长们也可以将板栗进行加工,煮软、做成泥状、糊状均可,尽量避免噎着、卡着或者呛着孩子的情况发生。
点击查看原图
  小诀窍,3秒钟剥板栗
  板栗不会剥只能用牙咬?拨到手指痛还不完整?别发愁,教您一个小方法3秒就搞定!
  ●准备一个塑料袋,然后往塑料袋中一次放十个左右的板栗。
  ●系好塑料袋,往桌子上敲打4-5次。注意不要用力过猛。
  ●敲完后,打开塑料袋,每一个板栗中间都有了裂口。
  ●顺着裂口壳一剥就掉,栗子仁也不会碎。
  板栗虽好,不要贪吃
  注意安全,讲究卫生
  细嚼慢咽,吃出健康
 分享到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Powered By nongmin.com.cn 2013版
农民互联网 © 2006-2012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