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通
    

账号  

密码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农民论坛 >> 茶余饭后 >> 文学园地 >> 查看帖子

356

查看

0

回复
主题:8月1日《乡音》从2850字改到1050字 孟燕君编辑稿件示例 [收藏主题] 本贴被认定为精华  
mengyanjun 当前离线

1140

主题

593

广播

63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八年级

用户积分:14038 分
登录次数:3626 次
注册时间:2007/5/6
最后登录:2024/8/9
mengyanjun 发表于:2024/7/31 17:29: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点击查看原图

(改后1050字)摆渡爷爷
□任开旺(秦皇岛海港区)
  家乡小镇,面向大河,家门前是那条熟悉的街道。街道的尽头,便是那古老的渡口。
  我要写的这位老兵爷爷,并非我的亲爷爷,他是这个渡口的摆渡老人。爷爷年轻时是一名军人,经历过战火硝烟的洗礼。退伍后,他回到了家乡的小镇,被村里安排到码头摆渡,按全劳力开工分。摆渡不收费,是公益性的。头发斑白的爷爷虽然一条腿残疾,但一点都不影响他摆渡。村委会把临溪的一座院子分给爷爷。说是院子,其实是新中国成立前村里人集资筹建的,主要用于往返的村民歇脚遮风避雨的棚房。爷爷在这院子里娶妻生子,后来儿子在镇上开店经商盖了洋房,几次催他到镇上居住,爷爷总说住不惯洋房。其实了解爷爷的人都知道,他是放心不下别人摆渡,现在的后生十有八九吃不了这份辛苦。
  每天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河面上时,爷爷便起床开始了一天的摆渡。他熟练地划着桨,穿梭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将村民送到对岸。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他从未缺勤过。摆渡工作并不轻松,大河虽然不算宽阔,但每到春夏雨季水流湍急,一趟往返,要20分钟左右。每一次摆渡,都需要极高的技巧和经验。爷爷从不畏惧,他凭借多年的经验,一次次将村民安全送到对岸。
  每遇镇上赶集日,清晨5点天还没亮,村民三五成群,有的担着货物,有的推着板车,陆续赶来。直到夕阳的最后一缕余光消失在黑夜里,爷爷才收拾小船休息。一天100余趟够辛苦的,夜间有头疼脑热的大人小孩上镇医院,爷爷照样撑渡。可以说,摆渡工作是全天候的。爷爷是个闲不住的人,利用挤出来的时间在河滩上开荒种菜,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俗话说“人勤地不懒,秋后粮仓满”,河岸上几块无人问津的野洼地,在爷爷的精心打理下,豌豆苗、空心菜、黄瓜、红薯、荠菜、大白菜……随着季节不断变换,各种蔬菜郁郁葱葱。爷爷时常将新鲜蔬菜送给过往的村民。
  真正对爷爷有所了解,是我在镇上读初中二年级时,爷爷来我们学校作爱国主义教育演讲。爷爷穿着一套老旧军装,胸前佩戴着党员徽章和多枚军功章,向全校的孩子们讲述当年参加抗美援朝战斗的亲身经历,他的腿上一直残留着侵略者的弹片。
  我还了解到,爷爷是个孤儿,9岁父母双亡,靠邻居接济和乞讨度日。他10岁到地主家放牛、劈柴、担水、做长工……没吃过一顿饱饭,是共产党、新中国给了他新生。
  摆渡爷爷在这个渡口撑了40多年的船。直到有一天,对岸的村子开建工业园区,当地政府筹资在河面上架起了一座大桥。当竣工的鞭炮声响起,我看到了爷爷眼中闪烁的泪光,那是一种不舍,也是一种欣慰。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大桥建成后,爷爷当起了大桥的义务监护人和清洁工,继续奉献余热,直到去世。


(原文2850字)老兵“爷爷”
文/任开旺(秦皇岛海港区)
 家乡小镇,面向大河,家门前是那条熟悉的街道。街道的尽头,便是那古老的渡口。每当黄昏降临,夕阳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那渡口便显得格外宁静而深远。
  我要写的这位“老兵爷爷”,并非我的亲“爷爷”,他是这个渡口的摆渡老人。他年迈的身影,每天乘轮渡上下过往的孩子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爷爷”。他的背已经驼了,步履蹒跚,但那双深邃的眼睛里,依然闪烁着坚毅的光芒。
  唐代诗人韦应物的那首《滁州西涧》,虽描写的是另一番景象,但其中的意境却与这渡口颇为相似:“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每当读到这首诗,我总会想起家乡小镇的渡口,想起摆渡的“老兵爷爷”。
  爷爷年轻时是一名军人,经历过战火硝烟的洗礼。退伍后,他回到了家乡的小镇,被村里安排到码头摆渡,按全劳力开工分。这渡不收费是公益性的,头发斑驳的摆渡“爷爷”虽然一条腿残疾,走起路来一瘸一崴的,但一点都不影响他摆渡。村委会还把临溪的一座院子分给爷爷。说是院子,其实是解放前村里人集资筹建的,主要是用于往返呼渡的村民歇脚遮风避雨的棚房。爷爷分到这棚房后加以改建才成了院子。斧爷就在这院子里娶妻生子,后来儿子在镇上开店经商盖了洋房、儿子几次催他到镇上新居住去,但爷爷总说住不惯洋房。其实了解爷爷的人都知道,他是放心不下别人摆渡,现在的后生十有八九吃不了苦,责任心不足。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河面上时,爷爷便早早地起床,开始了一天的摆渡工作。他熟练地划着船桨,穿梭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将过往的村民送到对岸。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他从未缺勤过。爷爷的摆渡工作并不轻松,大河虽然不算宽阔,但每到春夏雨季便水流湍急,一趟的往返20分钟左右。每一次摆渡,都需要极高的技巧和经验。但爷爷却从不畏惧,他凭借着多年的摆渡经验,一次次地将村民安全地送到对岸。
  冬天,每遇镇上赶集日,清晨5点天还没开亮,村民们三五成群有的担着货物,有的推着板车陆陆续续的来了……每日从清晨鸡叫的时候,直到夕阳的最后一缕余光完全消失在黑夜里,船工爷爷才收拾小船休息一会。一天忙下来100余趟,夜间有头疼脑热的大人小孩上镇医院也的正常撑渡,摆渡工作一天24小时没有下班时间,不忙时小船静静的停靠在码头边。但爷爷闲不住,爷爷在河滩上开荒种地。他那一湾小小的菜地,虽然不起眼,但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俗话说“人勤地不懒,秋后粮仓满”,河岸上几块无人问津的野洼地在爷爷的精心打理下,菜地里豌豆苗、空心莱、黄瓜、红薯、荠菜、大白菜……随着季节不断变换,各种蔬菜郁郁葱葱,长势喜人。爷爷时常将新鲜蔬菜送给过往的村民,从不图任何回报。
  爷爷是个很有故事的人,闲暇之余,他总会给我们讲述自己年轻时的经历。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那些生死与共的战友,那些刻骨铭心的战斗故事……每一次讲述,都让我们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真正对爷爷的人生有所了解,是在上初中二年级那年,我在镇上的中学读书,爷爷来我们学校做“爱国主义教育演讲”。爷爷身穿一套老旧军装,胸前佩戴着党徽和多枚勋章,向全校的孩子们讲述当年参加抗美援朝战斗的亲身经历。
  爷爷是个孤儿,9岁父母双亡靠邻居接济和乞讨度日, 10岁就到地主家放牛,劈才、担水、做长工……没吃上一顿饱饭。说起自己的童年,爷爷老泪纵横,至到村庄解放那年,爷爷去当兵才吃上了饱饭,后来投身到抗美援朝的战火中,在总攻上甘岭的那场战斗中虽然保住了命,但腿上却残留着美国鬼子的弹片。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当年与美国兵打仗,打死一个美国兵,其他的美国兵都趴下不敢动了;而解放军呢,如果被打到,倒下一个,其余的战士就跟疯了似的,不要命的往前冲.....那时美军装备精良,物资充裕,武装到牙齿。我军武器落后且物资匮乏。由于敌机的狂轰滥炸,输送物资的铁路被一次又一次的炸毁,我们的铁道兵不分昼夜的抢修。刚开始,由于对敌人的战术和当地情况不熟悉,我军吃了不少亏,后来调整战术,釆用夜战近战的战法,虽然每天不少战士脚底都磨出血泡,但终于使战局有了突破。因为道路时常被炸断,影响了军用物资的运送,战士们常常吃不上饭,仅能一把雪,一把炒面……在这样艰苦的条件里,志愿军战士们凭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最终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讲台上爷爷几度哽咽,同学们已被老兵爷爷的讲述带到了那个硝烟弥漫,残酷而悲壮的战场,那一刻,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看到了爷爷和他的战友们为了保家卫国而奋勇杀敌的身影。
  抗美援朝结束,他的部队在三八线平整场地时,北边是美军,南边是解放军。美军用推土机,志愿军用锄头铁锹,志愿军还是比美国兵提前平整好场地。讲台上爷爷一边回忆一边讲述着当年自己一次次的战斗故事,台下的同学们心灵一次又一次被触动,震憾到心里!“现在我们国家富裕了,军队强大了,人民也幸福了,我们的战士为党为人民献出青春,挥洒热血,我们的鲜血没有白流……”说到最后,老兵爷爷的语气由悲悯变成了兴奋、激动,充满着自豪和感恩!
  家就是船,船就是家。摆渡爷爷在这个渡口撑了近40多年的船。随着岁月的流逝,爷爷渐渐老去。他的身体不再像以前那样硬朗,但他的精神却依然矍铄。他依然坚守在渡口上,有时累的拿不动篙、划不动桨,常常船只能由渡河的村民自己来划,爷爷就在船尾掌舵。
  直到有一天,对岸的村子开建工业园区,当地政府筹资2400万元在河面上架起了一座跨溪大桥。大桥的竣工意味着爷爷的摆渡生涯即将结束。当鞭炮声响起时,我们看到了爷爷眼中闪烁的泪光,那是一种不舍,也是一种欣慰。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新的时代已经到来。大桥建成后,爷爷并没有闲下来。他当起了大桥的义务监护人和清洁工。他用自己的行动守护着这座大桥,也守护着家乡的安宁和繁荣。每当有人经过大桥时,总会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和慈祥的笑容。
  如今爷爷已经作古,爷爷离开了我们已有9年多了。但每当想起时,总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力量和温暖。这些年我虽远离家乡在外发展创业,但不论走到哪里,每当我想起家乡的渡口和那位摆渡的“老兵爷爷”时,总会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和温暖,无论我走到哪里,在心里那份对家乡的眷恋和对英雄的敬仰之情永远不会改变。
  站在雄伟壮丽的大桥上,我眺望着远方。川流不息的车辆和南来北往的行人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而大桥下方的老渡口则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每当夜幕降临,月光洒在河面上时,我总会想起那位摆渡的“老兵爷爷”。他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晃动,那熟悉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东风吹醒英雄梦,笑对青山万重天。”这是爷爷生前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的写照。“英雄不问出处”抗美援朝英雄,摆渡人“老兵爷爷”,在我心里已成一面旗帜,漂泊异乡,在岁月的长河中,每当遇到困难、挫折,想起“老兵爷爷”一股英雄的力量,时刻触动着我的心弦,让我热血沸腾,让我精神振奋!家乡那一湾渡口,虽然已经不再是交通枢纽,但它依然承载着我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老兵爷爷”的敬仰之情。每当我想起那个宁静而深远的渡口时,总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力量和温暖。因为那里有我童年的回忆,有我心中的英雄。
 分享到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Powered By nongmin.com.cn 2013版
农民互联网 © 2006-2012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