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通
    

账号  

密码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农民论坛 >> 茶余饭后 >> 美文共赏 >> 查看帖子

1620

查看

0

回复
主题:流年里的听书岁月(外二篇) [收藏主题] 本贴被认定为精华  
admin 当前离线

3735

主题

360

广播

34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管理员

用户积分:2127009 分
登录次数:8669 次
注册时间:2007/3/30
最后登录:2024/4/19
admin 发表于:2020/11/6 17:17:00   | 显示全部帖子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文/程连华
  【作者简介】程连华,酷爱文学,自由撰稿人。作品散见《中国剪报》《书刊报》《农村青年》《农民文摘》等报刊。并有作品多次在全国性的征文中获奖。
点击查看原图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记得第一次听说书是在8岁那年的冬天,因为天气冷,说书的场地设在全村最宽敞的大队部里,一个三明间的土房子里。说书的时间是黑天以后,我们几个小孩子等不及,天还未黑,我们就每人拿上干粮(玉米面地瓜面的窝头或饼子)夹上点咸菜,一边吃一边赶往大队部。书未开场,屋子里已是挤得水泄不通,有的只有在门外或窗外听,那一次说的是快板书。一开场说了一个小段,引得人们哄堂大笑,接下来说的是《呼家将》,正听得入神的时候,我们几个小孩子因来得早,时间一长就想撒尿,于是就挤出了屋子,回来想挤进去可没那么容易,只有在人空子里听,根本看不到说书人的表演,那可真是成了听说书。
  每年的正月十二,是我们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胡集镇一年一度的灯节书会,胡集书会始于宋元,盛于明清,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每年的正月十二可以说是高手云集,他们来自全国各地,齐聚胡集,互相切磋,各展才艺。评书、西河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快书、快板书、琴书、数来宝等艺术形式应有尽有。而附近村子里的群众,则精心挑选自己中意的说书档子,按表演场次,定好价钱,雇到村里说上几天。
  后来农村包产到户,农民的生活有了提高,家家户户都买上了半导体收音机,听说书成了我们的必修课,早晨7:30中午12:30晚上6:30准时收听,即使不吃饭也不能耽误听说书,听的书有刘兰芳的《杨家将》、《岳飞传》,单田方的《隋唐演义》、《水浒传》,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孙镇业的山东快书《武松传》,张志宽的快板书《武林志》等等。
点击查看原图
  1985年的秋天,听说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要在胡集说书,我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悦,以前只是在收音机里听声音,多想看一看说书人的真实面容,在父母的准许下,我骑着家里仅有的一辆自行车,带着妹妹一起去。当赶到时,已是人头攒动,人山人海,说书的场地是在一个好大的场院里,我和妹妹好不容易才挤到一个可以看到舞台上表演的地方。当刘兰芳登上舞台时,台下响起一阵又一阵的热烈掌声。刘兰芳说了一段评书,不记得说的什么了,只记得有一段是学一匹战马在山路上从远到近由慢到快的走路声。哒哒哒哒学得惟妙惟肖,让人听的如身临其境,台下又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胡集书会作为一种自发形式的曲艺交流活动,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对发展曲艺艺术,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起到积极作用。2006年,胡集书会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的正月十二书会也如期举办,我也是每次光顾,但是却没有了儿时的那份童真的欢乐与身心的愉悦。
点击查看原图
  《老屋》

  在童年的记忆里,老屋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因为他伴我长大,我在老屋中生活了10多年,那段温馨而幸福的时光让我终生难忘。
  小时候,我们兄妹多,一家人就住在仅有的三间小土房子里。墙是土坯垒的,屋顶铺的是玉米和高粱秸秆还有一层破柴草,最上面是厚厚的一层土。这样的房子冬天还好说,最害怕的是每年夏天。一到下雨时屋顶就漏雨。真应了我们老百姓当时常说的那句话:外面大下,屋里小下,外面不下,屋里还滴答。
  童年的记忆中,最幸福的事就是放学后,爬上老屋中的土火炕上,盖上暖暖的棉被,喝着母亲早已熬好了的玉米面或地瓜热粥,吃着香喷喷的玉米面窝头或又甜又面的热地瓜。虽说现在的生活条件比那时好得多,但是却没有那时的那种幸福感觉。
  最快乐的日子是院子里唯一的一棵银杏树结果子的时候。我们从一开花就盼,盼果子快点成熟,不等果子成熟,我们就摘下一两颗品尝,你一口、我一口、酸得直流口水,但还是觉得那时的果子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
  老屋不在了,我们村在开发区之内,必须搬迁,2017年7月份,我们全家已搬到了居民小区的楼上。再也不用担心夏天漏雨了,老屋已是一片废墟,银杏树也已不见踪影,村庄至今还是残垣断壁,一片狼藉,令人心寒。但是每当走到那里还是想起童年的事,老屋的影子依然会浮现在我的眼前,温暖我的记忆。
点击查看原图
  《乡情浓郁红薯情》

  也许是小时候吃红薯多的缘故吧,我对红薯的感情特别深。(我们这里的人们称红薯为地瓜。)在那个非常的岁月,它养育了我们那一代人。
  秋天一到,乡村的集市上就会有卖烤地瓜的。每次赶集,我会毫不犹豫的买上几块儿,带回家给孩子们吃。他们会高兴地说,烤地瓜是世界上最好的食物。
  记得小时候,我们那里的农民主要就是种植地瓜,其他作物很少。不等地瓜成熟,我们小孩子们便到地里扒几块儿带回家,或煮着吃,或放在灶火中烧着吃。到了农历的九月份,地瓜成熟了。家家户户或用小车推,或用小地排车拉,忙着收获地瓜。运到家后,统一分类,选出大块的,用老式的专用切地瓜刀,将地瓜一下一下切成片,然后再把它一片片的摆到房顶上、场院里进行晾晒,等晒干后装进袋子储存起来。这就是我们一家人一冬的口粮。小块的地瓜我们便每天煮着吃,也把煮熟的地瓜切上一部分晒干,放起来。这就是我们小孩子一冬的零嘴。
  地瓜叶,地瓜节也是我们那时的好菜,地瓜叶放上玉米面在锅里蒸熟,我们称之为巴拉子,嫩香可口,还可以充饥。地瓜叶上的节可以炒成菜,也可以凉拌,地瓜也可以切成丝炒菜,但不能过火,太熟了就会不脆。那时候人们可以说是变着花样地做着吃,因为没有其他的食物,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
  最好吃的莫过于炒地瓜干儿。先把沙土放入锅中,然后点火把沙土烧热,等沙土在锅中冒泡时,再放入干地瓜干儿,进行翻炒,看到地瓜干儿发黄时,赶紧捞出,等凉好了以后吃上一口,真是又脆又香。当我跟孩子们讲起此事,他们都羡慕地说:“爸爸!你们那时候真幸福,我们也愿意天天吃地瓜。”看到他们天真的样子,我只有苦笑。
  现在,我们这里已不再种植红薯了,被高产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所代替。集上和超市里卖的,也是生意人从外地贩运来的。这种食物已是现在孩子们喜欢的食品。当看到他们津津有味的吃红薯时,儿时的记忆便又浮现在我的眼前,画面清晰,回味悠长。
点击查看原图
  (图片来自于网络)

  点赞和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分享到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Powered By nongmin.com.cn 2013版
农民互联网 © 2006-2012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