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通
    

账号  

密码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农民论坛 >> 农网社区 >> 新闻联播 >> 查看帖子

4496

查看

2

回复
主题:冀州老干部辛向党的历史文化情缘 [收藏主题]  
文字虫 当前离线

933

主题

171

广播

3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七年级

用户积分:20001051 分
登录次数:592 次
注册时间:2015/1/31
最后登录:2024/4/24
文字虫 发表于:2018/12/21 6:59: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衡水晚报】整版文章  记者杜将  2018.12.20.


退而不休 笔耕不辍 十四年编写600万字

冀州老干部辛向党的历史文化情缘



      人物简介:辛向党,男,1950年生,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人,网名“文字虫”。退休十四年来,笔耕不辍,编写、编著书籍和发表各类稿件累计达600万字,并荣获多个奖项。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


      坐落在美丽河北省衡水湖畔的冀州区,有一位68岁的老人,名叫辛向党。提起辛向党,衡水文化界的人士都对他比较熟悉,他对冀州文化历史的研究可以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我不打麻将,不钓鱼,就是爱写点东西,对冀州的历史文化更是尤为地感兴趣,只要发现什么素材、线索,甭管手头忙着啥,都会第一时间赶过去,翻古籍、查资料一点都不嫌麻烦,就因为一点,咱喜欢!”辛向党的言语中,始终洋溢着他对冀州历史文化的喜爱。




初识辛向党

       很多人对“辛向党”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因其文章经常见诸报端、书刊。第一次听到“辛向党”这个名字,你可能第一反应这是一个笔名,或者此人是出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见到他后,你才会发现,他是一个精神炯烁、思维活跃的老人。

       “文革时期,街道、学校、商店的名称及人的姓名,大都有过改变。例如许多人改名为‘永革’、‘卫东’,我也从‘辛书林’改名为‘辛向党’。”短短的几句话,道出了他名字的由来。

       之所以说他精神炯烁、思维活跃,从他抽烟和谈吐就可以看出来。辛向党抽起烟来,一口接一口,跟记者聊天的这段时间,几乎烟就没有离手。短促、频繁是他吸烟的特点。说起他的作品,更是滔滔不绝,犹如冀州历史的一条长河在你面前流淌开来,冀州各位历史名人、各种历史事件他都能娓娓道来,如同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脑海中。



与写作结缘

       “说起写作,从十几岁就开始喜欢了。”辛向党回忆起自己青少年时代的往事,烟雾在他的面前环绕着。“那时就喜欢语文课,还特别喜欢写作文,一直是班里的语文组长。”他写的作文,很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还经常被老师拿来当范文。老师还会拿着他的作文,在全校大会上朗读,被老师称为“小作家”。

       初中毕业回到村里,辛向党凭着一颗对文学热爱的心,白天干农活挣工分,晚上借助自制煤油灯微弱的灯光,彻夜编写着村史和农业种植、农村建设等方面的稿件。

       他清晰记得,《红心献给毛主席》是他第一篇见报的稿件,而此前的几十篇向报纸、电台投送的稿件都石沉大海。当第一次嗅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散发出着阵阵墨香,他激动不已,暗下决心要在文学的海洋里徜徉,将文字写作视为终生的事业。

       青年时期的辛向党以写作为乐,凭着“稿子不登只管写”的劲头儿埋头写作。后来,《衡水日报》、《河北日报》每个月都会刊登他的作品。此后,他工作过的几个单位,都主要与文字打交道,直至退休。他的文章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头版头条、中央广播电台等国家级媒体屡屡发表,轰动冀州、衡水。



每天坚持读书看报

      别看辛向党已是年届花甲,他可比有的年轻人都“时尚”。退休后的辛向党,没有像大多数同龄人一样享清福、含饴弄孙,而是选择了紧跟时代脚步,掌握新知识,让心态更年轻,也一直保持着规律的作息和生活习惯。

      他每天清晨5点起床,开始上网,上午骑自行车20公里,还会带着老伴来郊外,呼吸新鲜空气。辛向党还是一名资深“网虫”。别的老年人可能连电脑都不会用,他从2005年起,就一直用电脑进行写作。他会用电脑看新网,利用一个小时的时间,从中央到省再到地方,所有的新闻都会浏览一遍。之后,他便走进自己的博客、与粉丝进行着互动。他笑着说:“我这个电脑,到现在为止已经换了6台了。”

      每天下午,辛向党坚持着写作,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络媒体媒体每周都会有他的稿件,《老年日报》《衡水日报》《衡水晚报》等新闻媒体每年都会采用他的文章几十篇。据他统计,退休十几年来,他在各类媒体上发表的文章,已达300多万字。他的新浪、网易博客点击量都突破10万。

       “到了晚上,我必须阅读报纸,我觉得报纸已经离不开我的生活了。”辛向党说,他不仅阅读党报党刊,其他作家出书后赠予他的,他都会细细翻阅。



挖掘冀州历史文化

      掐指一算,辛向党从事文字工作已经50个年头了。退休前,他写诗歌、散文以及紧跟社会形势的文章,多数发表于报端。退休后,他开始挖掘冀州的文化历史,冀州第一望族《冯氏家族》、冀州第一部村志《徐家庄村志》及历史文化丛书《冀州史辑》、《冀州那些事儿》等等, 他参与编写编著的有关冀州的历史文化书籍出版的已经有10本,已达200多万字,还有几本尚在印刷中,这些书籍为他赢得了一定的声誉。

       与此同时,他还在改革开放30年、4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60年;抗日战争70年时,分别写了大量的回忆文章,刊发于若干媒体、文集。

       辛向党为了编著这些历史文化文章、书籍,所查阅的古籍和资料可谓汗牛充栋,他还是冀州区档案馆和图书馆的常客,也拜访了许多古籍的收藏者。“我所编著的历史书籍中所涉及的数字,全部都是档案馆中国家统计部门有记载的数字,有据可查,才可以使用。”

       在编著《冯氏家族》前,他从收藏者手中借来《冯氏宗谱》,并进行了翻印,前后研究了两年,才编著成冀州第一望族《冯氏家族》。说着,他从书架中拿出他翻印的《冯氏宗谱》,一套有厚厚的6本。“这本宗谱原来可不是印刷体,全部都是手写体,我们翻印之后才成了印刷体,这本宗谱可以追溯到131年前。”他还借来了可追溯到103年前的《陈氏家乘》,研究了半年,并写出了20多篇与其有关的文章。

      辛向党还喜欢研究古碑刻,只要听说哪发现了古碑刻,便第一时间赶过去,找到当事人及其后代和所有知情人进行采访。“那个年代交通还不是很便利,只能是骑着自行车,往往都是扎下去一天,到晚上才能回来,后来下去采访才能打车或者雇车。”十几年来,他先后研究了十几个古碑刻。

       除了研究古籍、古碑刻,辛向党认为,线索最好的来源离不开“闲聊”。“闲聊往往是寻找线索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要做一个有心人。”在一次饭局中,他听说冀州有一个参加过长征的干部,他翻阅资料,拜访其后人,写成《冀州参加长征的人》。“你知道么?‘云烟’这两个字也是冀州人写得呢!”他拿起手中的烟盒摇了摇,说这也是在饭局中听说的,他还找到这个作者,并写出《“云烟”是他写》一文。听说冀州有人参加过黄埔军校,他查阅了众多资料文史,将衡水、冀州参加过黄埔军校的人员名单和事迹一一记录,编写成《冀州黄埔军校的人》,里面收录了19名曾上过黄埔军校的冀州籍人士。这些文章,都是冀州志书、文史书从来没有过的,他收录在2015年出版自己的《随笔集》内。

      一部部文化书籍的出版,无不包含着辛向党大量的心血。冀州有400多个村子,他都曾调研过,且有诸多感触,他严谨、刻苦的写作态度,使得他的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历史投影,融人性与哲学寓言于一体,再加上质朴的语言,让人耳目一新。

      辛向党说,不管谁来找他写村志、村史及家谱,他均是分文不取,甚至自己还要往里面搭钱。虽已年届花甲,他依旧执着继续着他对冀州地域历史文化的思考和剖析,这些已完全沉淀为他不可多得的生活积累,也成为他创作的源泉。“我出的书,全部都要免费捐赠给冀州中学、冀州档案馆和图书馆。咱出书,不为卖书赚钱,不为争名夺利,只为把冀州的文化历史更好地传承弘扬下去。”

 分享到
  支持(1)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义禅子 当前离线

410

主题

5

广播

2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四年级

用户积分:110424 分
登录次数:578 次
注册时间:2018/9/19
最后登录:2023/1/1
义禅子 发表于:2018/12/22 6:40: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沙发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文字虫 当前离线

933

主题

171

广播

3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七年级

用户积分:20001051 分
登录次数:592 次
注册时间:2015/1/31
最后登录:2024/4/24
文字虫 发表于:2018/12/23 5:44: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藤椅 
谢谢关注、赐评!互相学习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Powered By nongmin.com.cn 2013版
农民互联网 © 2006-2012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