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通
    

账号  

密码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农民论坛 >> 农网社区 >> 新闻联播 >> 查看帖子

1607

查看

1

回复
主题:“巨型稻”2.2米高 中科院推出高产水稻新种质 [收藏主题]  
admin 当前离线

3731

主题

360

广播

34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管理员

用户积分:2126989 分
登录次数:8665 次
注册时间:2007/3/30
最后登录:2024/3/28
admin 发表于:2017/10/16 23:00: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点击查看原图  10月16日,在位于湖南长沙县金井镇的“巨型稻”试验田,工作人员查看“巨型稻”的稻穗。水稻长得比人高、亩产可达800千克以上--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10月16日正式发布一种水稻新种质,株高可达2.2米,具有高产、抗倒伏、抗病虫害、耐淹涝等特点,被认为开启了水稻研制的一扇新门。新华社记者李尕摄   10月16日,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长沙县金井镇的“巨型稻”试验田边接受记者采访。水稻长得比人高、亩产可达800千克以上--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10月16日正式发布一种水稻新种质,株高可达2.2米,具有高产、抗倒伏、抗病虫害、耐淹涝等特点,被认为开启了水稻研制的一扇新门。新华社记者李尕摄
点击查看原图

  10月16日,在位于湖南长沙县金井镇的“巨型稻”试验田,管理人员给稻田里养殖的泥鳅投饲料。水稻长得比人高、亩产可达800千克以上--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10月16日正式发布一种水稻新种质,株高可达2.2米,具有高产、抗倒伏、抗病虫害、耐淹涝等特点,被认为开启了水稻研制的一扇新门。新华社记者李尕摄
点击查看原图

  10月16日,在位于湖南长沙县金井镇的“巨型稻”试验田,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夏新界在查看水稻生长情况。水稻长得比人高、亩产可达800千克以上--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10月16日正式发布一种水稻新种质,株高可达2.2米,具有高产、抗倒伏、抗病虫害、耐淹涝等特点,被认为开启了水稻研制的一扇新门。新华社记者李尕摄
 分享到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admin 当前离线

3731

主题

360

广播

34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管理员

用户积分:2126989 分
登录次数:8665 次
注册时间:2007/3/30
最后登录:2024/3/28
admin 发表于:2017/10/16 23:11: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沙发 

中新社长沙10月16日电 题: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禾下“乘凉”

  中新社记者 张素

  禾下乘凉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梦想。16日,87岁的袁隆平站在比自己还高的“巨型稻”前笑得像个孩子。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当日在长沙农业环境研究站“巨型稻”试验研究与推广应用示范综合基地宣布,该所研究员夏新界课题组历经十余年培育出超高产优质新种质“巨型稻”,其植株最高达2.2米,单穗粒数超过500粒。

点击查看原图中新社记者 徐志雄 摄" style="margin: 0px auto; padding: 0px; border: none; display: block; max-width: 500px;">



图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观察“巨型稻”生长情况。中新社记者 徐志雄 摄

  袁隆平应邀前来参加发布。他穿着笔挺的藏蓝色西装,头发梳得整齐,在斜风细雨中直奔试验田。他在看到“巨型稻”时不禁向身边的记者描绘起萦绕在他心间的梦:

  “我梦见我们的超高产杂交稻的植株长得比高粱要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好高兴!我走过去,坐在那个稻穗下乘凉。”

  事实上,这个浪漫的“梦”攸关粮食安全。随着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提高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日趋重要。产量取决于生物量和收获指数两大性状,现有水稻种质的收获指数和生物量都已接近上限,因此选育超大生物量水稻新种质,也就是袁隆平口中的“大个子水稻”成为水稻育种的主流方向。

  令袁隆平倍感欣慰的是,他的“禾下乘凉梦”逐渐成为现实。

  一方面,由他挂帅的科研团队在选育推广杂交水稻上屡创佳绩。本月以来,他们在山东青岛培育的“海水稻”大获丰收,实现了“沧海变桑田”。他们在河北选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通过测产验收,平均亩产1149.02公斤,即每公顷17.2吨,创造世界水稻单产新纪录。

  另一方面,年轻的科学家从各自领域向“稻王”进军。2007年从美国回到祖国,夏新界带领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课题组在实验室里培育出“巨型稻”,并在湖南、广东、海南等地成功试种。

  “‘巨型稻’是好的种质材料,很有潜力,需要进一步改进。”老人站在地头上边说边计算,如果收获指数即打下来的谷粒与连根拔起的整株水稻的重量比达到0.5,那么“巨型稻”单季产量将超过每公顷18吨。

  夏新界闻言频频点头:“这正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只要突破栽培技术,第一代‘巨型稻’产量可达亩产千公斤以上。”

点击查看原图中新社记者 徐志雄 摄" style="margin: 0px auto; padding: 0px; border: none; display: block; max-width: 500px;">



图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观察“巨型稻”生长情况。中新社记者 徐志雄 摄

  “我希望再用三年时间,等到我年满90岁的时候真正实现‘禾下乘凉梦’!”袁隆平兴致勃勃地对记者说。

  当听到有人提到“勉励”,这位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立即调皮地以该词的英文“encourage”回应。不久前,袁隆平刚为来自泰国、埃塞俄比亚、巴拿马、巴基斯坦等国的21位“洋学生”颁发证书,并用英文向他们道贺。16日恰逢第37个世界粮食日,袁隆平正在践行他的另一个梦:“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Powered By nongmin.com.cn 2013版
农民互联网 © 2006-2012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