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通
    

账号  

密码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农民论坛 >> 茶余饭后 >> 美文共赏 >> 查看帖子

1004

查看

1

回复
主题:《再剪报》文选(2759)看人,观其“不为” [收藏主题]  
liuchuntai 当前离线

3877

主题

2167

广播

34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大三

用户积分:252309 分
登录次数:15123 次
注册时间:2009/5/4
最后登录:2023/3/15
liuchuntai 发表于:2017/4/9 5:56: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再剪报》文选(2759)

看人,观其“不为”

钱 宁

    判断一个人,要看其“所为”,更要看其“不为”。孔子说: “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其实,“观其行”,不仅要看“做什么”,更要看“不做什么”。

  比如,判断君子和小人,如果只看是否谈仁说义,很可能看错,如果再看一下能否做到不“巧言令色”,就会准确得多。这背后的逻辑是,君子一定不是“巧言令色”之人。

  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判断方法:一个人的“不为”,更能显示他的品质和底线。

    孔子的弟子子路和冉求都在季府做事。有人问孔子,作为臣属,他们对季氏一定唯命是从吧?孔子回答:“弑父与君,亦不从也。”((《论语·先进》)这是对自己弟子的信任,相信他们有底线,杀父弑君之事,决不会跟着干的。

    为什么从一个人的“不为”,比“所为”,更能看出其品质和底线呢?

  在孔子看来,人之贤与不贤,不在于是否比他人在某一方面强多少,而在于是否“知止”。何谓“知止”?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礼记·大学》),知道自己的行为应该在哪里停止。

  其实,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是“知止”。知道人类行为的界限在哪里: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不然,所有的社会进步、科技发明和经济发展,都会走向文明的反面。

    冯友兰曾说中国哲学在认识论上有一种“负的方法”,某一事物,不能直接讨论时,只说它不是什么,从而显示其某些本性。(《中国哲学简史》)孔子对人的判断,也可谓是一种“负的方法”——观其“不为”,也就更能判断其“所为”。

   (摘自《新民晚报》) 载第704期《再剪报》

 分享到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houlinhu 当前离线

499

主题

1363

广播

6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四年级

用户积分:497 分
登录次数:1118 次
注册时间:2015/7/8
最后登录:2024/5/17
houlinhu 发表于:2017/4/9 9:47: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沙发 
拜读美文。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Powered By nongmin.com.cn 2013版
农民互联网 © 2006-2012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