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邯郸大名县:巨额校舍改造工程成了“聋子的耳朵”

首页 > 舆论监督 > 浏览文章
时间:2012年07月05日  信息来源:admin   

  本报记者 李月锋
  用“吃住第一,学习第二”这句话来描述邯郸市大名县沙疙瘩中学几百名学生家长的心情似乎再恰当不过了。其原因是国家投资199万元建设的3层宿舍楼及餐厅工程成了“聋子的耳朵”,餐厅不卖饭,宿舍没住学生,相距几里路甚至十几里远的学生每天得“走读”,家长们的心情因此糟糕透了。
  根据反映,6月25日,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以探究事情真相。
  【情况反映】
  宿舍楼、餐厅闲置近两年
  沙疙瘩中学地处沙疙瘩村东南一隅,四周是农田,与外界连通的是一段田间土道。晴天是“大坑套着小坑”,高低不平;赶上阴雨天,学生更倒霉了,须踩着泥、水出入。这样的学习环境,对该校300多名学生来说,对餐厅和宿舍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
  从2007年起,为解决农村初中校舍不足和寄宿制条件严重短缺的状况,国务院决定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借这股东风,2009年夏、秋季,国家在沙疙瘩中学投资199万元(款额信息来源于招标公告),建设一栋3层的宿舍楼、一座框架结构的餐厅,学校的食宿硬件彻底改善了。
  但令人遗憾的是,宿舍楼、餐厅“闲”了近两年,3个年级的学生依然要起早贪黑地“走读”。据东屯两位家长反映,该村离学校十几里路,由于学校餐厅没使用,孩子中午饭都得回家吃,一天去两次学校、回家两次,来来回回要走五六十里路,“这样下去,孩子上3年初中,哪个都能参加奥运会了。”
  后辛寨一位学生告诉记者:“学校没有餐厅(严格来说,是有餐厅没有使用),吃不了饭。下学了,要么回家吃饭,要么在街上小摊上买(饭)。小吃摊上的饭不卫生,有时候吃了拉肚子。”
  更让家长担心的是安全问题,儒家寨一位女生家长忧心忡忡地说:“俺姑娘现在上初二,大人最担心孩子出事了。过俩月玉米长高了,孩子上下学万一出点事啥的,就后悔死了。”
  【记者观察】
  餐厅不卖饭,宿舍没住学生
  6月25日上午,记者在距该校约1公里外的十字路口等候,这是学生们回家或者在小吃摊就餐的必经之处。
  12时20分,学生们鱼贯而出,走过那条田间路,来到十字路口。有步行过来的,而多数学生骑着自行车或北或西或南,三五成群地往家走。大约有三四十名学生选择在十字路口附近的小吃摊或者小饭店就餐。
  记者随机采访了谢寨村一名学生,他说:“要是学校有餐厅,价钱也不贵,谁愿意在这儿(小吃摊)吃饭?现在,学校没有卖饭的(餐厅),回家吧,大人还在地里忙活,顾不上做饭,只能在外边(小吃摊)吃了。”这位学生告诉记者,他是一名初二学生,该班有五六名离家远的学生在小吃摊吃饭,其余四十多名学生都骑车回家了。
  记者在学校餐厅和宿舍楼看到的情形,读者朋友是能够想像到的。在该校刘校长陪伴下,记者进行了现场“查勘”。
  餐厅的建设的确是高标准的,门窗宽大,洗刷池、售饭口以及储物间、制作间、厨房等一应俱全,尤其是偌大的厅堂可容纳100多张餐桌,这样的设施对沙疙瘩乡来说,绝对是一流的“豪华”!可是,使人心酸的情形是:百十张餐桌密密匝匝的“蜷缩”在厅堂一侧,桌面上盖着厚厚一层尘土;通往制作间、厨房的通道因为无人过往,地面上落了一层尘土。厅堂的另一半放着20多张课桌、两块黑板,据说借给小学三年级班当教室了,记者采访时看到,老师、学生正在上课。这就是餐厅!               
  宿舍是一栋3层楼,由于没有物尽其用,室内、床铺上的尘埃自不必说,床铺空闲也自然而然了,但记者在一楼的两间房里看到,里面放着纯净水、小食品等,据说,这里是一个“小卖部”;还有3间堆积着些许杂物,刘校长说:“学生没人住,房间一直闲着,就把教学用具、旧书等放了进去。”另外几间没有细看,刘校长说,那是老师的宿舍。这是记者眼中的宿舍! 
  【学校回应】
  学生少“养不住”餐厅 条件差学生不愿意住
  西屯一位家长反映说,餐厅没通自来水、宿舍没有上下水,不具备食宿的条件。这位家长说:“我们经常去学校接孩子,也问过学校领导,宿舍楼没有上下水、不通电,厕所不能使用,夏天热,冬天冷,让孩子怎么住?领导笑一笑就不吱声了。”
  采访中,记者听到另一说法是“每年冬天有一部分初三学生住校”。北贾庄一位初三毕业生说:“学校每年让初三毕业班住校,今年四五月份,我在宿舍里住过1个多月,住校生不是那么多,多时十几个,少时三五个,而初二、初一的(学生)没有一人住校。”
  该校刘校长接受采访时说:“餐厅、宿舍不是完全没用,应该说用得不太好。”他介绍说,该校有330多名初中生、200多名6年级学生,餐厅可容纳300多人就餐,都在这儿吃饭也没问题。由于学校不是封闭式教学,“餐厅使用后,学生在餐厅吃了几天就不干(“有意见”的意思)了,最后剩了三五十个人吃饭,连厨师也养不住了,只好停了。”刘校长说,多数学生回家吃饭,有一些路远的学生回不了家,就在学校外边的小吃摊上吃饭。关于宿舍问题,刘校长说,每年冬天,初三有一部分学生在宿舍住,因为初三学习紧张,学校要求他们住校。而初二、初一的都不住校,主要是嫌这儿“不方便”。“现在,初三毕业了,光剩初二、初一上学了,宿舍就空了。”
  【家长质疑】
  贫困寄宿生的生活补助发到了哪儿?
  对于“宿舍、餐厅”闲置的问题,多数家长认为不仅浪费了建设资金,还“消耗”了大量的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有套取专项资金之嫌。北贾庄两位学生说,记得是去年秋后,学校说上级要来验收宿舍、餐厅,校长让学生从家里背来了被子,还把被子放在宿舍的床上,以应付检查团。“其实,学生没在学校住,几天后又把被子搬了回来。”
  依据《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关政策的通知》的规定,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基本补助标准为:小学每天2元,初中每天3元,学生每年在校天数均按250天计算。享受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低控制比例为寄宿生总数的23%。据此推算,该校至少应该有120多人享受寄宿补贴,而实际寄宿的学生远远低于这个数。
  刘校长表示:“学校发过这项补助,一个人375元,给初三班发过,别的年级没有住校,所以没发过。”刘校长还说:“让学生背来被子,有这回事,但不是去年,应该是前年。”
  就寄宿生补助一事,记者采访了6个初三毕业班学生,5个人说“没听说过发补助这回事”,只有一人说:“好像发过,记得发的是饭票,可能是几十块钱,不是校长说的375元,从没有发过这么多钱。”
  对此,本报将继续予以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