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青县农民建起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奶牛放进“托牛所” 效益明显好得多

首页 > 养殖助手 > 浏览文章
时间:2012年04月28日  信息来源:admin   

 

 本报记者:郭庆峰
 我们都知道“托儿所”,但是你听说过“托牛所”吗?沧州市青县农民张玉发就建起了一个互助式“托牛所”。奶牛放进“托牛所”后,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饲料配给、统一疾病防疫、统一交售牛奶。这不仅降低了饲养成本,而且还能为散养户争得市场“话语权”。用养殖户的话来说:“奶牛放进‘托牛所’,效益明显好得多。”
  张玉发的“托牛所”,名叫“绿源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坐落于青县马厂镇。大伙儿之所以这样称呼,养殖户邢汝峰一语道破:“把奶牛放到这里,如同小孩送进托儿所。”
  “托牛所”所长张玉发是个能人。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之前,老张就在村办企业担任管理工作。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老张外出打工,仍从事管理工作,管理经验相当丰富。
  2001年,当地政府为发展壮大奶牛养殖产业,相关领导想到张玉发,希望他能回来发展奶牛养殖业。家乡领导这么看重自己,但是当时张玉发心里却没底:“一是咱不懂养殖技术,二是咱没有奶牛养殖经验,如果把事办砸了,怎么向领导交代呢?”
  为稳妥起见,张玉发回来考察了一番。他发现,家乡的奶牛养殖业规模小、效益差,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张玉发就想:“能不能采取建场吸引投资的方式,把散养户集中起来,统一管理,这样一来,不仅能抵御市场风险,还能为散养户争得话语权。”
  张玉发的想法,得到领导、专家的肯定。很快,一个占地50亩的“托牛所”建了起来,后又建起两间现代化的挤奶大厅。马厂村养殖户邢汝峰是第一个入驻“托牛所”的客户。“人家提供场地、技术等一条龙服务,我只负责喂料,不用挤奶、不愁销路,所产生的费用,将在奶费中扣除,这让我省心、省力多了。”邢汝峰高兴地告诉记者,他从刚来“托牛所”时的8头奶牛,已发展到现在的38头奶牛。
  直至2008年,入驻的奶农达到20户,“托牛所”成为青县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就在这一年,张玉发的“托牛所”被伊利集团相中,成为该集团下属的标准化奶供应站。
  养殖场步入正轨,张玉发又在琢磨:“如何培养养殖户的竞争意识?只有不断竞争,才能提高产品的品质,才能低投入、高产出。”张玉发的想法,得到养殖户的积极响应。
  记者注意到,养殖场显眼位置设有评比栏。评比栏中把每天每户的饲料供应、产奶量、奶质作对比。“每月评比一次,从高到低进行排名,排名第一的给奖励,排名靠后的给警示。”张玉发说,“这样可以让大家看出差异,为啥喂同样的饲料,有的奶牛产奶多、奶质好,这样可以帮助落后的养殖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大伙儿共同提高。”
  养殖户王建国的奶牛刚来“托牛所”时,效益比散养时提高不少,王建国也沾沾自喜。但是通过评比栏一对比,其实他的奶牛产奶量和奶质,比别人还差着一段距离。通过改良方法,王建国已经甩掉落后的帽子,他蛮有信心地说:“俺现在基本上赶上了大伙儿的水平。”
  记者了解到,截止到目前,入驻“托牛所”的散养户达到34户,奶牛存栏量1300多头。2009年,张玉发注册成立了“绿源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谈起下一步的打算,张玉发侃侃而谈:“我将带领着养殖户们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打造一个生态环保、循环性的养殖场,为养殖户们谋求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