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缺少资金、无种植经验,一蔬菜合作社十四个大棚被撂荒

首页 > 农民头条 > 浏览文章
时间:2012年02月14日  信息来源:admin   

 

缺少资金、无种植经验,一蔬菜合作社十四个大棚被撂荒
 
缺少资金、无种植经验,一蔬菜合作社十四个大棚被撂荒
 
缺少资金、无种植经验,一蔬菜合作社十四个大棚被撂荒
农村大众报记者李伟
孙庆峰联系方式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博山镇 北博山村   电话:0533-4547981  手机:13280698181
  春节过后,本应是大棚蔬菜生产旺季。2月9日,记者来到山东省淄博市博山秀珍蔬菜专业合作社却看到,基地里14个大棚都闲着,连棚膜也没有盖,只有6个大棚还种着蔬菜。
  当天,当地最低气温降到了零下十几度,对合作社理事长孙庆峰来说,这个冬天,他的心情和这天气一样冷。由于蔬菜效益不好,连续2年亏损,当初,想通过种植大棚蔬菜带领社员致富的他,如今连生活都陷入了困境。“以后怎么办啊?愁死啦!”成了他现在一天到晚挂在嘴边的话。
第一个“吃螃蟹”后却陷入经营困境
  2009年,孙庆峰联合5户村民发起成立淄博博山秀珍蔬菜专业合作社。当年流转了将近100亩土地,一举建了20个蔬菜大棚。
  “一亩地一年的承包费是667元,加上建大棚,以及路、电、管网及房屋等费用,2009年一年的投资就超过200万元。”孙庆峰说。这200多万元中,有他多年贩运蔬菜攒下的,也有向亲朋好友借来的,还有从银行贷来的。
  据孙庆峰介绍,当地多年来一直种植越夏蔬菜,没有种植大棚蔬菜。他当初决定种大棚蔬菜,就是看到了大棚蔬菜较高的效益。“合作社成立前,我一直在沂源等地贩运蔬菜,看到种大棚蔬菜很赚钱。冬天价格高的时候,一个蔬菜大棚一天就可以卖几千元。从棚里推来的一筐筐黄瓜、西红柿,就是一筐筐钱啊。”于是,孙庆峰放下从事多年贩运蔬菜的生意,成立了合作社,开始种植蔬菜,成了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大棚建成后,孙庆峰原本是想大干一场。但是2010年和2011年蔬菜价格走低,加上管理技术不到位,蔬菜产量很低,导致连续2年亏本经营。“人工、农资等成本加起来,20个大棚一年的成本开销至少在50万,去年才收入30多万元,不要说保本了,现在每年还要赔上几十万!”
  从2010年开始,社员们看到种大棚不赚钱,就陆续退出,纷纷去外地打工。“社员们大棚不管了,股份也不要了,让我先经营着,啥时候赚了钱,啥时候再考虑分红的事。”
  “现在,单靠我们夫妻俩的力量实在经营不下去了,要是有人来承包大棚或是入股合作都可以,我们村的地土质好,四面环山,没有工业污染,水质也好,种植有机蔬菜很有优势。”孙庆峰说。
资金成了“拦路虎”
  由于连年亏本,经营越来越困难,去年秋季,孙庆峰只种了6个棚,其他棚全部闲着。“不是我不想多种,确实没有钱再投入了。不算建大棚和承包土地的成本,种一季蔬菜,仅棚膜、肥料和种子等农资成本至少在五六千元,这20个棚至少十几万。”
  管理20个大棚必须长期雇人,不像种一两个棚的农户那样,只在农忙的时候,雇上几天人。对孙庆峰来说,最近三四年人工费用的上涨,着实让他吃不消。“2009年建大棚的时候,人工费一天40元,现在80元都没人愿意干,还必须要现钱结算,管吃管住。”去年冬天雇了5个人管理这6个棚,一个月仅工资开销就一万多元。由于效益不好,春节以后到现在,他一直没再雇人。
  由于缺少资金,孙庆峰的经营已经进入一种“恶性循环”状态。去年7月底种2个棚的芸豆和2个棚的豆角。国庆节后刚刚开始采摘上市,但是由于缺钱,没有及时盖棚膜,10月底一场寒流把芸豆和豆角全都冻了。“4个棚只卖了2000斤菜,太可惜啦!”
  “现在这种经营状况,银行贷不出钱来,亲戚朋友能借的都借了,实在想不出筹钱的门路了。”孙庆峰说。
多种因素导致经营不善
  对于孙庆峰来说,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少资金。然而,在整个经营过程中,经验不足、种植技术不过关等因素,也是造成经营困境的重要原因。
  据孙庆峰介绍,像他这样近百亩的大棚蔬菜基地,在全区来说,规模也算是大的。但由于当地大棚蔬菜面积较小,棚膜、化肥、农药等农资销售网点几乎没有,购买农资时,都是跑到30公里外的沂源购买。当地也没有大型蔬菜市场,加上不能形成稳定的产量,没有稳定的销售客户,蔬菜摘下来以后只能运到博山城区农贸市场上批发。
  孙庆峰自己不太懂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当地农技部门对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也不熟悉,遇到病虫害找不到专家请教。去年冬天种了2个大棚的黄瓜,2个大棚的芸豆,虽然春节前蔬菜价格较高,但由于产量很低,效益并不好。此外,相关部门对合作社相关的扶持政策,孙庆峰也缺乏了解。“三年来,没有得到过一分钱的扶持资金,我也不知道找什么部门申请。”
  “当初建大棚的时候太急躁了,应该先少建一部分,摸索点经验,然后在慢慢扩大规模。”孙庆峰说。
  有承包蔬菜大棚或有合作意向的读者,可以联系孙庆峰。

精彩 导读
面对被撂荒的大棚,孙庆峰很是无奈。
俯瞰淄博博山秀珍蔬菜专业合作社基地内的大棚。
 
种鹅合作社:效益不孬就是缺服务
农村大众报记者 周凤丽

  2010年春天,郓城县侯咽集镇八里湾村村民于加田,与村里几个合作伙伴一起,租了30多亩地,筹资百万元,引进了13000只种鹅苗,成立了郓城鑫康源养鹅专业合作社,开始了种鹅养殖项目。两年过去了,这个合作社发展的怎么样了呢?记者趁着春节走基层采访的时机去看了看。
创业不易 需精心管理
  1月28日一早,记者去鹅场,打远就听见嘎嘎嘎的鹅叫声。合作社养殖户于加华正在场区一角的房子里做饭,屋子里生活用具齐全,这个春节他是在这里过的。
  “得昼夜值班,时刻照看着,除夕夜我都是守着鹅过的。”于加华告诉记者,每家的鹅场一般是夫妻二人共同管理,所以为了方便,合作社社员都在场里盖了简易住房,从村里搬家到场里。“夏天蚊子多,冬天天气冷,各家老人孩子都跟着,艰苦是艰苦一些,但是既然把摊子铺下了,大家都想齐心协力把项目经营好。”
效益不错 每户年赚10万
  说起合作社发展过程,理事长于加田颇有感慨。他告诉记者,他和合作伙伴也都曾在外打过工。为能创出属于自己的长远事业,前年,他们到江苏、浙江等地多次考察后发现种鹅养殖项目不错,于是多方筹资,租赁土地,开始创业。
  据介绍,目前鑫康源合作社养殖总量为13000只,养殖面积30亩,社员6家,年总投资约300万元。一批种鹅的饲养周期是1年,每年5月份进苗,11月至次年5月为产蛋期,每只鹅产蛋50枚左右。
  据于加田介绍,合作社最先搞的是合同养殖,引进的扬州白鹅和浙东公鹅杂交鹅苗,并与之签订种蛋、老鹅回收合同。鹅苗长势快、体型大,品质良好,但随着原料价格大幅上涨,按厂家种蛋每枚3元的保护价,他们发展养殖利润越来越低,所以回收合同只执行了一年就终止了。“去年以来,我们有些鹅苗还是从原合同厂家引进,但种鹅蛋的销售主要靠自己联系,目前多是贩子上门收购,价格随行就市。”
  “种蛋价格,去年最高时卖到每枚8元多。一切正常的话,1000只鹅,一年能挣10来万块钱。”于加华说,除了卖种鹅蛋外,老鹅收购价也在每斤10元左右,处理老鹅也是主要收益之一。
抵御风险 缺信息和技术服务
  于加华说,春节他没有过好,因为最近几天他的鹅出现了死亡,且产蛋率低。记者赶紧帮忙联系家禽疫病防治咨询,得知于加华的鹅场遇到的应该是低温造成的病毒性流感。于加华闻讯抓紧买药进行了投喂。
  采访中,理事长于加田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面临三缺,即,缺资金、缺信息、缺技术。他们找过当地相关职能部门,但被告知没有相关政策资金扶持。技术方面,他们大多靠自己摸索,比如每批鹅禽流感、新城疫等六七次疫苗的注射,都是社员各自操作;饲料方面,由于附近市场没有专门种鹅饲料的供应,产蛋期的种鹅饲料基本靠各家社员根据配方比例自己调配。
  后记:青壮年劳动力驻村发展养殖项目,他们在完成自己创收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但是,随着项目滚动壮大,养殖户在资金运转、技术支持、产销信息获取、风险规避等方面存在的自身局限性会越来越明显。如何能让这些想干事的人把事干好,让项目真正落地并带动地方富足劳动力转移等,是养殖户更应该是当地职能部门共同考虑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