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平菇闹了温湿病 专家进棚讲分明

首页 > 种植参谋 > 浏览文章
时间:2012年01月19日  信息来源:admin   


■时间:2011年12月22日

■地点:邯郸市曲周县大河道乡张八郎寨村

■事件:
  2011年秋季,由张八郎寨村几户村民合股投资近80万元建设、占地16亩的20栋平菇种植大棚开始投入生产。该棚区充分利用周边村丰富的棉柴、玉米轴资源,变废为宝,将其粉碎后做成袋料种植平菇。据合伙人之一的颜亭岭介绍,棚区建成后,因担心技术不过关,20个棚只有8个棚种了菇。从目前的产量和在当地市场的销售情况看,这个创业项目初步获得了成功。2011年12月22日,本报记者来到张八郎寨村开展“走转改”驻村服务活动,并邀请食用菌栽培专家为菇农传授种植技术。专家指出,在拌料、温度、湿度、病害防治等基础性管理技术方面,张八郎寨村菇农还欠缺很多,需要进一步学习掌握,并在生产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将相关情况整理出来,供同样存在这些问题的广大菇农参考。


■相关技术:大棚平菇生产中的温湿度调控和防病技术

■专家简介:
  霍永:河北省科学院力科生物化工有限公司食用菌新品种研究中心技师,毕业于上海农学院生物系,从事食用菌研究、菌种制备、生产、销售等工作20多年,先后推广、发展食用菌新品种10余个。为河北省石家庄、邯郸、保定、张家口、承德、沧州、唐山以及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地扶持食用菌种植基地,传授生产技术。


张八郎寨菇棚  存在问题不少

  针对张八郎寨村菇棚中出菇不均、部分袋料出现污染霉块等现象,霍勇老师分析认为,菇农在日常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菌种质量不是很好,产量的高低、成功率都在菌种质量上,所以要想高产稳产丰产必须选择优质菌种;二是在拌料环节翻料不均匀。拌好料提高袋料质量是确保产量和成功率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三是装袋时有的袋装得过松,如果装袋过松容易污染杂菌;四是棚内温度过低。发菌要求温度不能超过35℃,不能低于10℃,过高过低对菌丝生长不利,造成污染;五是通风过大,一般冬季尽量少通风,会影响保温保湿,菌蕾难以形成,产量低;六是湿度,要求棚内空气相对湿度80%~90%最好,过低影响出菇,过高造成烂菇和生理性病害。
  霍勇老师指出,大棚栽培平菇,温、湿、气是3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日常管理也应围绕这3个因素进行。结合张八郎寨村菇棚存在的问题,霍勇老师给出了一些具体管理意见。

一、明确平菇适生环境条件

  1.温度 平菇是广温变温结实性食用菌,主要有糙皮侧耳和紫孢侧耳,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4~27℃,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为13~18℃,风尾菇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6~28℃,子实体形成最适温度为20~24℃。
  2.湿度 平菇为喜湿性真菌,菌丝生长阶段,基料内含水量在60%~65%为宜,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70%左右,子实体发育阶段,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80%~90%之间。
  3.空气 平菇是好气性菌类,生长发育阶段都需要新鲜空气,菌丝生长阶段,对空气要求不十分严格,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能促进菌丝生长。子实体生长发育对CO2却很敏感,菇房内CO2浓度超过0.1%时,子实体就会形成畸形菇。
  4.光线 平菇为喜光性真菌。菌丝生长不需要光,子实体形成与分化需要一定的散射光。
  5.酸碱度(pH值) 平菇喜欢偏酸性环境,以pH5.5~6.5最为适宜。

二、多措并举抓好发菌管理

  (1)要控制温度,早春晚秋和冬季温度低,可南北两行并列为一排,每排间留50厘米走道,可堆5~15层,其他季节要单行排列,层数宜少。温度高也可井字形堆叠3~5层。
  (2)控制适宜菌丝生长温度。在室内或室外畦栽与棚栽都要控制适宜温度,培养室温或畦温为20~23℃适宜,且宜低不宜高,料温控制22~25℃为好,短时间内不应超过28℃,最高不超过30℃。较低温度发菌不仅成功率高,也有利于高产。在适宜温度、湿度和通风良好的条件下,经20~30天菌丝可长满培养料。
  (3)培养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不宜过大,初期不超过60%,因为如果空气相对湿度大易发生杂菌,后期可相应增加空气相对湿度,达60%~70%为宜。
  (4)培养期间结合温、湿度情况进行通风,每天2~3次,温度高、湿度大时,应增加通风次数和延长时间,堆放数量大也应注意通风。
  (5)菌丝体适宜弱光下生长,黑暗条件也可,光线强反而不利于生长。
  (6)翻堆并及时检查杂菌,发现有点片状杂菌发生,应予以拣出及时进行防治。利用注射器注入消毒液或将塑料袋用剪刀(或刀片)剪一小口,用pH10以上的浓石灰水或火碱溶液涂抹,菌袋杂菌发生严重,应淘汰。
  (7)培养室一定要保持环境卫生。
  出菇管理上要注意以下问题:
  (1)催菇要降低温度,增加昼夜温差10~20℃为宜,增加空气相对湿度并加强通风换气,增加光线,从而促进形成子实体原基。
  (2)促进幼菇迅速生长,此时控制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并供给充足氧气和低浓度CO2的新鲜空气和较强的光线。
  (3)子实体发育过程中5个时期的管理:
  ①纽结期:不能往料上喷水,塑料袋上出现白色或黄白色突起有黄豆粒—蚕豆粒大,使塑料膜与料面形成缝隙,进入新鲜空气,使之开口催蕾,有利菌丝纽结现蕾。
  ②桑葚期(菌蕾期):在纽结上形成小米粒大小突起,促使原基多分化,料面上不能喷水,加强通风换气。
  ③珊瑚期:原基伸长了,菇蕾布满料面出现菌盖分化,不等长的原基、菌柄,此时料面可以喷水,幼菇最怕风吹失水。
  ④伸长期:菌柄粗,顶端出现蓝灰色、扁球状,可分清菌柄、菌盖。每天料面喷水3~4次,促使子实体敦实肥厚,以提高单朵重量。此时必须注意温度、湿度、光线及通风量等几个因素的影响。
  ⑤成熟期:菌柄停止生长,菌盖加速生长。
  初期:盖色深、深灰色、盖半球形、中部隆起、边缘向下;
  中期:菌盖展开、中间下凹、边缘平展、浅灰色,采收在中期合适;
  后期:盖边缘上起波浪状、浅白黄灰色,大量散发孢子。

三、杂菌污染找原因快处理

  一是接种时原料中(棉籽皮和菌种)本身就带杂菌,二是栽培过程中外部杂菌的侵入,因此我们在种植平菇的每个环节中应步步把关,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治早、治小,确保平菇的正常生长达到优质高产。
  栽培平菇一旦发生杂菌污染要查明原因并及时处理,在春季栽培时突然发生大面积污染,首先考虑培养料、配料前本身的污染,如果杂菌在接种块或接种眼周围发生,要考虑菌种不纯,本身带杂菌所引起的污染,在料面上零星出现点状污染要考虑后期杂菌的侵入。在平菇的发菌和管理中,要随时注意杂菌污染的情况,发现污染,找出原因马上处理,愈早愈好。当发现料面上点星或小片杂菌时要用pH10以上浓石灰水冲洗涂抹,然后再用灭过菌的刀铲除被污染的料面,再用浓石灰水点涂周围补上新料,点播菌种即可。并注意在低温、通风、干燥条件下培养。

四、冬春注意保温透光增湿

  冬春季节,降雪、寒流、大风、长时间阴雾、持续低温等恶劣天气经常不期而至,轻者会造成平菇减产、品质降低,重者会造成平菇绝收。大风极易将棚内菇体上的水分带走,造成菇盖干边,应不间断地对棚内空间喷水,保持相对湿度。天气转晴后,应立即揭开草苫,如果光线过强,中午前后将草苫盖上,保证平菇不会因光线强而“闪菇”。雪后2~3天冰雪开始融化,此时气温较低,草苫应晚揭早盖,即上午10时后揭草苫,下午3~4时盖草苫。通风要选择气温较高的中午进行。冬春季节较长时间的阴雾天气常常伴随着低温,在这段时间里,白天只要温度条件允许,应揭开草苫利用散射光来提高棚内温度。如果棚内平菇多,可在中午通风1~2小时,平菇少可每3~5天通一次风。并要注意人工增湿。连续3天以上温度在-7℃以下,就应采取增温措施,确保不发生冻害。一是在大棚内搭一个小拱棚。二是采取人工加温措施,但必须注意不能用明火,否则产生的一氧化碳散发不出去,影响平菇生长,而且容易发生火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