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蔬菜大棚进园区 方便服务好管理

首页 > 网罗三农 > 浏览文章
时间:2012年01月06日  信息来源:admin   


  石家庄市高邑县中韩乡是个传统的农业乡镇,多年前就开始了大棚蔬菜种植,但是一直处于一家一户的分散状态。从去年开始,该乡把重点放在大棚园区建设上:蔬菜大棚进园区,旧大棚改造,技术升级……两年的时间,大棚蔬菜产业发生了质的飞跃。2011年12月17日,抱着参观学习的态度,记者走进中韩乡的大棚园区。
大棚升级,菜多卖价高
  “一个大棚一年就净挣了3万,俺真想不到。”正在大棚内摘西红柿的北陈庄菜农张胜卫话语间掩饰不住喜悦,“搞大棚真是走对路了,以后肯定挣得更多。”张胜卫去年8月份新建了4个大棚,是个种菜“新手”,技术各方面才刚刚起步。
  至于为啥能收入这么多,张胜卫认为除了当地种菜技术成熟之外,和大棚也有关系。他指着大棚说:“这种棚可不一般,是寿光的第六代日光大棚,棚高5米多,能比一般的大棚高1米。”因为棚高,采光效果好,增温也快,蔬菜生长比一般大棚明显快。至于成本,张胜卫说占地一亩的大棚大约在7~8万左右,“棚稍微贵点,可收入也多,两三年就能回本儿。”
  不只是“新手”喜悦,老菜农也为近来的变化高兴。在里村的一个大棚园区,已经种了十多年蔬菜的李会峰说:“以前一家一户种植很分散,卖菜时在价格上也难免吃亏。现在有规模了,卖菜方便了,价格还高出一大块。”
  “如果遇到病虫害,技术员也方便过来进行集中指导。”老李说,尤其是黄瓜,发病多还难管,被称为“病怏怏”,一旦有病就得马上处理。一旁的中韩乡农业技术站老技术员王会然连连点头:“园区的蔬菜出现了异常症状,我们就过来集中解决,不像原来,去了这家又去那户,有的急病可能会耽误了。”
依托园区,合作闯市场
  在河村,一个大型的大棚园区映入记者眼前,园区内道路平整,四通八达,园区中间还有一个电子屏幕,专门用来显示菜价。“这就是占地1000亩的河村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主要种植西红柿。”中韩乡乡长刘立宾介绍道,以前的老棚大部分都已经改造成了新式大棚,菜农收入明显提高,干劲也都大了,目前正在制定园区的扩建计划。
  园区变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应运而生。“在这种正规的园区内,合作社的发展有保障。”国青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柳国青告诉记者,不仅是技术容易推广,品种好统一,而且销售起来也容易拧成一股绳。
  柳国青拿授粉来说,普通的人工授粉成功率低,成本高,合作社推广了新型授粉方式“雄蜂授粉”,“雄蜂是一种大个的蜜蜂,授粉成功率能到90%,而且生长的西红柿口感好、籽多,价钱自然更高。”柳国青说,去年夏天合作社销售的一批西红柿,每斤比市场价高0.2元。“这种授粉方式也有温度限制,高于28℃不能用,所以只能在3月份那一茬西红柿使用。”柳国青不无遗憾地说。
  除了新技术,合作社也非常关注新品种,专门在一个拱棚内进行试种,成功后就进行推广。据柳国青介绍,合作社已经注册了“国青”商标,并通过了绿色认证。“有了商标就更重视质量了,合作社已经配备了各种检测设备,还购买了专用配送车,所有蔬菜在配送前全部通过检测。”柳国青说,“一旦出了问题,能保证追溯到人。”
政府支持,企业竞落户
  中韩乡的大棚蔬菜园区名头越来越响,吸引了省内外的大型农业企业落户,这些企业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技术的进步。
  虽是寒冬,岗头村村南,占地400亩的河北众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有机蔬菜基地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到处是忙碌的工人。“总共80个日光温室大棚,争取在月底前完工。”公司总经理王泽林指着一排排已具雏形的蔬菜大棚说,这些标准化大棚采用的是一种“鸟翼型”温室技术,保温性能好,从设施到以后的生产,全部按照有机蔬菜的标准。王泽林说,之所以把蔬菜基地落户中韩乡,看中的就是当地政府对于蔬菜产业的谋划和重视。
  中韩乡党委书记韩建辉说:“由于地处高邑县的水源地,乡里发展工业项目受限,由此也成就了我们乡在农业上的优势。土地不受污染,生产的蔬菜口感好,深受市场青睐。我们抓住这一优势,把蔬菜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如今已经形成了3个重点种植园区,全乡蔬菜复种面积达到2万亩。此外,还谋划建设生态园,将来把蔬菜产业打造成集种植、采摘、休闲于一体的大产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