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2:涨少跌多又一年

首页 > 网罗三农 > 浏览文章
时间:2012年01月04日  信息来源:admin   


本报记者 刘英 陈小朝

  站在2012年的门槛上回头望,2011年的农产品种植可以说是风调雨顺,然而农产品市场却让很多农民如同雾里看花,越来越看不清楚。
  在这一年,2010年高涨的玉米价格依然一路高歌,再次创下新高;在这一年,同样在2010年暴涨的棉花价格却在2011年下半年一下子跌到了低谷;在这一年,葱、姜、蒜的价格上演了一次“过山车”;在这一年,大白菜、芹菜等叶类蔬菜自上市后价格就一直萎靡不振,还有大枣、麻山药、苹果……各地农民丰产了、丰收了,无情的市场却让他们赔了本,只赚了吆喝。农产品的暴涨暴跌成为很多农民心中最深的那份痛。
  回望这辛苦劳作的一年,很多农民倾诉了他们的心里话;看到这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的一年,很多专家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涨:

  盘点2011年农产品的生产和价格情况,玉米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明星”产品,无论是播种面积、单产、总产,还是市场价格,都呈现出很强的增势。

玉米:一枝独秀

价格超小麦创新高
  近年来,河北省主要农产品价格均呈平稳上行态势。但就2011年而言,许多农产品价格并不乐观,而玉米无疑是众多农产品中收益较好的品种之一,其市场价格从6月份起超过小麦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20%左右。
  2011年10月13日上午,本报通讯员曹庆华在石家庄市平山县南甸镇粮食市场调查发现,该镇玉米价格已经突破2.60元/公斤,创下了当地玉米收购价的最高价格。
  “我是踩对了市场的点!”2011年12月26日,石家庄市正定县农民张新利高兴地告诉记者,他家6亩地全部种了玉米,亩产超过了1280斤,不但产量创了历史最高,而且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收入也应该是历年最好的。
  据河北省物价局成本调查队对全省45个县(市)、411个农户调查显示,2011年河北省农民每50公斤玉米平均出售价格为111.64元,较上年上涨19.45%,创出了历史新高。
成本、收益双增加
  由于2011年玉米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增加迅速,使得河北省玉米生产每亩总成本较上年明显增加。
  调查显示,河北省2011年玉米亩均成本由去年的546.20元增加到632.51元,增幅为15.8%。尽管如此,生产成本的增加幅度还是不抵玉米产值增加幅度。2011年河北省玉米亩均现金收益815.58元,比上年增加27.65%,亩利润469.41元,同比增长40.13%。
  河北省物价局成本调查队相关人士表示,2011年,虽然种种原因推升了河北省玉米的种植成本,但由于玉米价格上涨较多,加之亩产提高,亩产值抵减总成本后,仍有比较可观的净利润,可以说农民真正实现了增产又增收。


跌:

    一年高来一年低 实在让人很无奈

  近年来,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成为社会热点。2010年曾经被叫做“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苹什么”的家伙一点儿都不靠谱儿,前两年的“上蹿下跳”都是假象,如今被称为“蒜你贱”“姜要死”,所有的痛都让农民来承担。

棉花:价低真难卖

  2011年,棉花价格的走势出乎大多数人意料:2月中旬价格飙升至每吨超3万元,让不少人惊呼“棉里藏针”,但随后棉价突然暴跌,棉农苦不堪言;9月,国家临时收储政策“出马”,棉花价格逐渐稳定下来,但一直偏低,在3.5元/斤左右徘徊。
  2011年12月4日,邯郸市曲周县棉农颜金东告诉记者,当地的棉花收购价格为3.10~3.20元/斤,但必须是好棉花,水分得在18个以下。
  前两天,衡水市阜城县的棉农春雨向记者讲了一件令人无奈的事:2011年12月25日早上,他家邻居以3.5元/斤的价格卖掉了将近1500斤棉花。收棉花的是本村的一位年轻人,当场就付清了货款。上午9点多,那个年轻人把棉花运到附近的轧花厂里交售。中午12点钟,他又原封不动地拉回来了。
  人们问他原因,年轻人说:“棉花质量不好,轧花厂里不愿意要,嫌瘦。人家说棉花衣分低,色道难看。”“他们给价了吗?”“给了,两块八一斤。”“为啥不卖?”“我有病吗?三块五一斤买的,我卖两块八,一斤赔进去7毛钱!这一车我要赔1000多块钱。”
  春雨说,眼下棉花难卖,小贩也难挣到钱了,他就不会再做棉花生意了。看来,农民家里的棉花更难卖了。
  看到这种情况,邢台市平乡县的田野非常疑惑:“2011年,棉花没收获时,国家就出台收储政策,最低收储价格皮棉19800块钱一吨皮棉,折合籽棉四块二一斤,并且说,如果低于这个价格,就敞开收购,也就是不限数量,有多少收多少。可现实却是籽棉两块八一斤也没人问,这棉花怎么卖啊?肯定赔钱啦!”

蔬菜:价贱伤农心

  邢台市柏乡县的菜农陈增军告诉记者,柏乡县尤其以西汪镇为主的农民,有着多年种植白菜、大葱的习惯。收入虽然不是太高,但近几年来和普通农作物相比收入高出许多,农民也挺满意。但2011年的市场行情让每个菜农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白菜每公斤仅1毛左右,大葱3毛左右,和2010年的每公斤1.5元左右相比,真是“天壤之别”,而且交易量也不是特别乐观。“要按这个价,菜农别说挣钱,就连种植成本也收不回来。真是菜贱伤农心啊。”陈增军说。
  2011年12月25日,在邯郸市永年县,菜农张学民说:“今年进入秋季以来,永年蔬菜价格一跌再跌,跌得让人抬不起头。甘蓝每斤1毛5,芹菜质量好一点的1毛多,油麦1毛到2毛,小茴香1毛多,茼蒿1毛,三四个人一天割几百斤菜,到市场卖三四十块钱(如果雇工,一个人一天50元),好多菜农都不再种菜了,进城打起了工。”
  2010年价格暴涨的大蒜在2011年也遭遇了“滑铁卢”。2011年7月17日,石家庄市平山县南甸镇北庄村村民刘会强给记者打来电话,在南甸镇蔬菜市场,大蒜价格暴跌,由半月前的3.00元/公斤下跌到2.20元/公斤。
  2011年8月6日,邢台南宫市张兰萍告诉记者:“今天中午来一卖蒜的,大声吆喝‘贱卖蒜了,一挂8块!’响亮的吆喝声吸引了好多人,一会儿车旁就围满了挑蒜的人群,这个一挂那个两挂,还有的买了3挂,都说忒便宜了,家里有也得买点放着。新蒜刚下来的时候每挂都三十几块,小头的还二十几块呢,人们也都争相购买。因为按常理,过麦以后蒜的价格就会猛增,还不知道能涨到多少呢,所以人们都尽量买够一年吃的。可现在才8块钱一挂,真让人不敢相信,不大功夫一三轮车大蒜就被抢购一空。”张兰萍挺纳闷:“真不知道今年怎么了,棉花大起大落,大蒜又是这样,农产品的价格谁说了算?这么大起大落让咱农民该咋办?”
  价格低到让人无法想像,菜农们很受伤。石家庄市行唐县赵英良向记者描述了一个让人伤心的场景:一对菜农夫妇,下午顶着大太阳,干了3个小时,采了两担豆角(约160斤)。第二天清晨走了5里地挑到集上,吆喝半天,费尽口舌,40天的辛苦劳作终于得到了回报——卖了16块钱(才一毛钱一斤)。

果品:丰产难增收

  “我家大枣,个大皮薄,肉厚核小,不仅好吃,营养还高,如有需求,就把俺找……全国包邮,不论多少。”2011年12月以来,保定市阜平县北果园乡卞家屿村假葬沟村村民周俊德一直用QQ、微博等网络手段推销着自己家的大枣。这不是他在追求时髦的销售手段,而是真不好卖。两万多斤的大枣,到目前只卖出去了100多斤。“今年家里大枣大丰收,但不知道为啥一直销售不出去,只能求助网友了。”周俊德无奈地说。保定市阜平县大枣2011年产量近两亿斤,产量是2010年的3倍,创5年来新高。但这并没有为村民带来丰收的喜悦,反而引来滞销困境。
  假葬沟村民周培亮介绍,他家种植了1000多棵枣树,2010年只有七八千斤的收成,2011年一下收了两万斤,很出乎他的意料。
  然而,大枣的丰收,却并未给周培亮带来丰厚的回报。“往哪儿卖啊?”看着满满当当的大红枣,周培亮没有喜悦的表情,销路成了他最发愁的事。
  “往年家里的红枣产量少,都是本地的小商小贩拉外地客商来。因为产量少,都是抢购的,往年这个时候都快卖完了。但2011年客商来得很少,就算有来的,也只是问问,不买。”周培亮无奈地说,“往年靠大枣能收入两万多,本来还指望着2011年收入翻番,现在看来是没希望了。”
  “不光大枣,2011年苹果的价格也一直低迷。”衡水深州市唐奉镇程屯村程记彦告诉记者。
  他说,眼下单果重175克以上的富士苹果价格微降,冷库收购价格由刚下树时的每公斤3.2元降到了3.1元,单果重175克以下的每公斤1.8元。对于去年储存苹果的痛心经历,现在还让冷库老板心有余悸。
  很多冷库老板觉得,虽然2011年富士苹果总产量减少,但由于消费者承受能力有限,销售价格不会超过2010年的最高价。再加上包装箱(17.5公斤装)由2010年同期的每只3.5元涨到了4.4元,网套(3500个装)由2010年同期的每包32元涨到38元,人工费也由每天30元涨到50元,储存成本的增加,大大降低了利润空间,各冷库老板都有买涨不买降的心理,都等着价格再降。果农们则操着降价不卖的心理等待着价格再涨。就这样,收购商价格高了不愿买,果农们价格低了不出手,果品市场就这样僵持着。
  程记彦分析,现在的苹果价格只有冷库收购商可以接受,石家庄、北京等果品市场批发价格每公斤3元左右(单果重175克以上)低于冷库收购价,已造成市场价格倒挂的局势,经销商无利可图无人贩运苹果,也是造成苹果难销的一个原因。果农们该出手时就出手,以免以后果品集中销售,挣钱更少。


原因分析

市场变脸 究竟为啥

涨:
高需求带来好市场
  玉米价格为啥这么高?河北省物价局成本调查队相关人士分析认为,河北省玉米价格曾经出现过阶段性的超过小麦价格,但像2011年这样玉米价格持续高出小麦价格还是首次。
  分析其主要原因,一是成本推动,2011年化肥、种子等价格上涨,迫使玉米销售价格也水涨船高;二是工业需求和饲料需求抬头,受玉米深加工消费呈恢复性增长和饲料消费呈刚性增长等因素影响,玉米价格在企业争夺粮源过程中不断被抬高;三是农户对玉米价格预期较高,大部分农户表示近期不会出售手中的玉米,导致玉米上市速度偏慢、供应量偏紧。


跌:
信息不对称是深层原因

市场供大于求
  “出现滞销、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还是农民的大白菜种多了,市场供大于求。”河北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说。拿大白菜来说,丰收的大白菜在全国集中上市,导致市场上大白菜总体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成为必然,由此形成吉林、辽宁、黑龙江、山东、山西、新疆、河北、河南等多地出现大白菜“卖难”。别的农产品同样也是如此。
农产品结构不合理
  “不合理的农产品结构,也是造成目前蔬菜滞销的一大原因。”邯郸市美食林超市外联部张丽娟经理说。她认为,目前河北省部分地区几十年来一成不变地种植单一的蔬菜品种,在市场上并没有多少竞争优势。这种情况下,一旦市场饱和,最容易出现价跌滞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对农副产品的需求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如果不把蔬菜种植品种结构与社会需求对接,而一味将注意力放在价格涨跌上,是产业不成熟的表现。
信息不对称导致跟风种植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供求不稳是近年来农产品暴涨暴跌的重要原因。农民往往是卖不出去的时候才发现很多人种植,因此及时向农民提供全国范围的农产品产销信息非常关键。
  长期从事农产品市场分析的邯郸市肥乡县屯庄营乡南河马村胡玉平也是这么认为的。他认为,现在大部分的农民还没有明白和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蔬菜价格波动规律。他们认为现在市场上什么赚钱种什么,也就是跟风种植。很多农民常说,去年这个时候,此种蔬菜的价格是多少,比现在高了多少倍,亩效益多少,今年怎么就出现了这样的惨状。从这些话中,就知道他们没有多少预知市场风险的意识。


寻找出路

多管齐下 走出怪圈

  价高,多种,价就跌;价跌,少种,价就高……近年来,农产品深陷暴涨暴跌的怪圈,是不是真的“无可救药”了?
  “中国现在有几亿农户,在没有及时、准确供求信息发布的情况下,短期内很快要让农民不盲目种植是不可能的。”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周应恒教授分析认为。但事实是,农民种了什么、种了多少、还差什么,没人能说得清。有统计数字,但不能精确地反映市场供需变化。于是,农民只能跟着价格走。正是因为供需信息的不对称,市场上一点点风吹草动的效应都可能被放大。
政府调控很重要
  河北省社科院农村经济所研究员穆兴增认为,要从长远彻底解决农产品“卖难”,根治农产品价格周期性波动,仅靠建设下游的流通环节还不够,必须要从上游着手,找到病根,从源头防治,在农产品生产时,为生产者提供及时的市场供求信息,为农民的生产种植提供参考。
  穆兴增告诉记者,要想让农民获得比较准确的供求信息,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平台,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中介组织、龙头企业等多方面的作用,为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供求信息,引导其根据市场需要来安排生产,按照供需关系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
  其次,政府的调控监管应当统筹兼顾,不应只在菜价高涨时实施,菜价低迷时,政府也要“该出手时就出手”,出台相应的调控措施,坚持扶持生产与保障供应相结合,切实维护菜农合理的收益。既关注城市居民的“菜篮子”,又关注农民的“菜园子”,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
“抱团”生产抗风险
  针对农产品价格的周期性怪圈和频发的“菜贱伤农”“蒜贱伤农”等,北京市新发地市场董事长张玉玺认为,在生产环节,政府应该增加计划性。目前中国的农业主要还是小规模生产,农民今年种什么如同炒股一样,就看价格,一旦大蒜价高,农民都去种大蒜,一旦价低农民就少种。这种政府不干涉的结果,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此类现象。
  张玉玺认为,必须要在现有的市场经济中“掺点计划”。
  他建议,政府应该考虑采取农业合作社或者合作组织的形式,进行农业生产。应加大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产业整体发展水平。鼓励农民“抱团”建立专业合作社,发挥规模生产的优势,增强议价能力和市场风险承受能力。
  “应该有个专业的政府部门,提前统计出中国全年到底需要多少大蒜,种多少亩大蒜合适,目前还没有这样的数字统计。我们不能老让价格像过山车一样,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伤害的是农民的利益。”张玉玺说。
创新技术是必须
  在农产品种植过程中,新的生产技术可以帮农民增产,以及规避市场风险。
  中国农技协棉委会顾问、国欣农研会原棉花所所长张德才认为,拿植棉来说,推广简化植棉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植棉效益。
  张德才说,棉花是技术性较强的一种经济作物,科技含量较高,一家一户传统精耕细作栽培管理模式,在农村劳力资源逐渐紧张、工值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已成为棉花发展的瓶颈。今后棉花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推广要简单化、傻瓜化,使每项栽培管理技术尽力适应多种群体的需要。傻瓜照相机、电脑、手机为什么风靡世界,就是因它们把高科技变为简单化,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就能操作自如。
  当前棉花栽培研究的主要课题应是,适宜规模经营的现代耕作技术、免整枝栽培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以及以机械采棉为重点的全程机械化及配套品种的研发等。通过加快研发、普及、推广,力争尽快让棉农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像种小麦、玉米一样高产,一样轻松。


记者感言

不能光增产 也要重增收

  谁不想让自己辛苦种出来的农产品卖个好价钱?专家告诉我们,面对价格的大起大落,政府调控是最重要的,而在2011年12月28日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我们看到了政府的决心。
  在此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强调,2012年,要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要下大力气抓好粮食生产和菜篮子产品供应,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加大粮食生产补贴力度,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菜篮子产品供应不断档、农产品价格不大起大落。
  同样在这次会议上,记者也了解到,中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2011年总产达到5.7亿吨,增长4.5%;并且,2011年我国主要农产品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水产品实现了全面增产,这是近16年来第一次。
  在农产品全面增产的形势下,咱农民兄弟实现增收了吗?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农民增收路上的障碍,不仅仅有价格的暴涨暴跌,生产成本的日渐增加也成为压在农民身上沉重的“大山”。
  有专家告诉记者,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我国农业正在步入“高成本时代”。农产品生产三大“基础成本”——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土地价格刚性上涨渐成常态。
  我们真心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政府能出台更多的惠农政策,让咱农民能真正摆脱这些“恼人”的障碍,真正能够实现既增产又增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