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名草编期待再续辉煌

首页 > 网罗三农 > 浏览文章
时间:2011年12月31日  信息来源:admin   

◎新闻导读
  大名县被称作是草编之乡,然而从事草编的人在减少,草编业发展受阻。

  “张庄刘村大道边,男女老少编花篮”,这是在邓丽君祖籍邯郸大名县流传的一首民谣。用麦莛、高粱莛、玉米皮、柳荆条、马莲草、芦苇等编织的各种日用品、装饰品、玩具等在该县随处可见。
  草编手工技艺在大名流传久远,该县素有草编之乡之称。草编工艺传说有1500年历史,清朝雍正年间(约1730年左右)传入大名县境内,起初流传于西付集乡朱家村一带,后辐射到卫东地区,掐辫手工艺遂至千家万户。草编加工遍及该县及周边地区,成为广大农民的一项经济来源。改革开放后,草编工艺师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先进技术,在传统的麦杆草帽提篮等基础上,增加了服饰、提袋、茶垫、坐垫、地席、门帘、果盒、纸篓、拖鞋以及用麦草和草辫制作的装饰画、装饰盒等。现已开发产品千余种,特别是草编服饰系列产品为各界人士所珍藏,深受时装模特和专家青睐。大名草编工艺品远销欧、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大名草编手工技艺被列入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2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草辫好编 原料难找
  要说其中缘由,还得先看看“消失”的大名草编厂。
  “‘大名草编厂’其实是该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草帽辫加工厂,厂子建于1952年,当时有50多人,加工草帽辫曾出口到国外。”原草编厂厂长张春元说。
  “1981年,厂子效益最好,当时上缴利税40多万,厂子有700多工人,除了1个总厂还下设4个分厂。”
  “从80年代初开始,小麦产量逐渐提高,这是因为采用了一种‘高产’麦种。这种小麦麦秆低、抗风、产量高,农民有了高效益,老百姓都种植这种‘高产’麦种。但是,这种麦子因为秆短,不适合编草辫。”
  与此同时,1991年草编厂主管单位——大名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向银行提交了“关于对草制品公司所属五个分厂实行关闭及银行贷款挂账停息”的请示,其中列举了以下数字:1985年收购草帽辫达9500包,1986年收购1500包,而1989年只收购462包……再加之小麦收割机械化,使草帽辫的原料——麦莛明显的减少……由此看出,八十年代末期厂子经营步履艰难。
  “麦秆不适合掐草辫,加上机械收割,麦秆直接还田,逐渐没人再掐草辫了。没有原料的供给,厂子渐渐走向衰落……直到1997年厂子倒闭”。张春元略显伤感地说。
草编脸谱 颇受瞩目
  公办草编厂的倒闭并不意味着大名草编走上了末路。张春元说:“虽说麦秆现在不适合草编,但是在农村,许多农民仍留出一块田地,专门种植适合掐草辫的小麦,仍保留着这种传统,只是没有原来的批量大了。”
  如今,大名县仍有两家个体草编厂。个体草编厂厂长朱自修告诉笔者:“批量生产确实存在困难,但草编因其独有的特性——纯天然,受到国内外消费者认可,尤其是现在的一些草编工艺品。”
  谈起草编制作现状,中国草编大师裕庸说:“草编种类非常丰富,在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特色,并兼具实用性和艺术观赏性,但草编多受原料影响,因为所选用的原料多是纯天然植物,植物受季节性影响大,所以草编不像其他手工艺,任何时候都能做。那么草编艺人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就像书法,要有自己的特色,要让自己的作品走出去。”
  在大名草编业界中,王群英可以说是让大名草编“走出去”的第一人。
  从2005年至今,她所创作的草编参加省、市大型演出达14场。在她创作的草编中,最知名的莫过于草编脸谱和时装。
  谈起这些创作,王群英对笔者说:“最早在八十年代中期,就有了编草编衣服的构思,直到2006年夏天才开始着手制作。”
  “从学校里请了学生做模特,让他们穿上草编衣服像走T台似的在舞台表演。人们都没见过啊,所以很受瞩目。”王群英笑呵呵地说。
  “京剧脸谱是传统的一门艺术,草编京剧脸谱——生旦净末丑,成套编制,借鉴京剧艺术来展现草编艺术,大家都乐于接受,而且很受欢迎。拿到外面去卖,二百元一套,很快就被买走了。”
  也有一件事令王群英遗憾,她感叹道:“近几年,自己也曾想批量生产脸谱等工艺品,但草编最特殊的地方就是机器替代不了,而现在从事草编的人又很少。”
  “有时原料不够,(麦秆)每年就一个季节大量收购,错过了这个季节再找就很麻烦了。”在王群英居住的四合院里,有几间屋子里堆放着她近日收购的成捆麦莛,打开房门,一阵阵麦香扑面而来,这亲切而熟悉的气味,让人仿佛感受到它们的呼吸和体温。
            马顺利 冯军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