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植棉:应对新形势 思路要调整

首页 > 网罗三农 > 浏览文章
时间:2011年12月07日  信息来源:admin   

  近年棉花高产栽培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一)棉花用工较多,人工工资快速上涨,且用工难找;依靠多用工进行精细管理,越来越不现实。(二)棉花生长期长,自然灾害多,高产受气候影响大,而异常气候和极端天气近年呈频发之势,给棉花高产带来严重挑战。(三)植棉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整体偏低,而素质提高短期难以见效,落实高产措施困难加大。(四)栽培依赖于多种学科的综合作用,而当前相关学科研究滞后,棉花高产所能采用的新手段不多。(五)植棉投入加大,效益下降,农民植棉积极性降低;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棉花需求下降,棉价疲软,棉农弃棉意愿频现。(六)零星植棉对农民吸引力下降,规模化植棉是必然趋势,提供规模植棉简化、高效益、高产稳产配套技术任务紧迫。
  以上问题在黄河流域棉区表现尤甚。鉴于上述新情况、新问题出现,在新年度植棉思路上,应做如下调整:
  (一)提高对棉花高产规律的认识和各项作业措施的技术含量,充分发挥科技在植棉中的作用。(二)黄河流域生产上的高产指标应以亩产子棉275~300公斤为宜,不盲目追求高指标,而着重提高不同条件、不同年份的高产稳定性,努力降低投入,提高子棉质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植棉效益。(三)充分发挥机械作用,提高机械作业质量,尽量代替人工。(四)立足于抗灾夺高产,预见到各种天气条件,所采用的措施对各种不利条件都能较好适应。(五)能一次完成的,尽量复合式作业,减少作业次数,如“播种-施肥”“中耕-施肥”“治虫-化控-喷肥”等。(六)品种选择注重抗逆性、结铃性、早熟性,铃大、整齐、吐絮等特性;抗逆高产主抓培肥地力和建造健壮根系;降低投入在施肥和治虫上潜力最大。
  总结棉农和农场规模化植棉经验,归纳以下实施要点:
  (一)培肥地力,因需施肥。培肥地力虽然短期内增加投入,但从长远看,有利于棉花持续高产稳产,而且能从根本上解决棉花病害、早衰、死棵、生育不良等问题。要千方百计增施有机肥、农家肥和粪肥。棉田多的,可轮流培肥。
  瘠薄棉田最缺的是有机质和钾素,棉秸是棉区重要有机质和钾素来源,要创造条件粉碎还田,实践证明,利多弊少。原因是有益菌的增多,对病菌产生拮抗作用。连年还田后的棉田,速效钾含量明显提高。
  棉花开花后进入吸收养分高峰,应及时追施氮、钾肥,一旦脱肥将造成早衰,上部蕾铃会大量脱落,再进行补肥为时已晚。所以要适当早施、重施花铃肥,坚持补施盖顶肥。
  叶面喷肥是及时补肥的好办法,见效快,省肥料,不受条件限制。8月上中旬,如下部老叶出现缺钾症状,会诱发病害和早衰,应及时进行叶面喷钾3次。
  在生茬地、肥沃地和施用大量粪肥的地,要严格控制氮肥施用,底肥不施氮素,避免苗期营养生长过旺,使管理处于被动,影响以后生殖生长。力戒肥沃地因营养生长失控而最后成为低产田。
  含N、P205、K20等量的复合肥,不适合棉田施用。包括三个15%、17%、19%的复合肥,与棉花3:1:3的吸肥规律不符,施用越多浪费越大,土壤养分越不平衡。
  (二)系统化控,少量多次。化控能使棉株变矮、果枝变短、叶片变小、改变叶型株型,并促进根系发育,保持棉田通风透光,从而降低脱落率,增加亩铃数和单铃重,实现增产。
  开始化控不宜晚于6月上旬,这时升温幅度加大,地上部生长加速,而蕾期是棉花根系建造最重要时期,化控可控上促下,有利于根系建造。
  化控的主要依据是主茎生长速度,不是看天是否下雨、棉苗棵大棵小。只要6月上旬株高日伸长超过1.5厘米,就要坚决化控。具体药量依棉株长势而定,由小逐渐加大。
  喷缩节胺主要技巧是要喷到生长点上,因为棉株对缩节安吸收快而转移慢;蕾、花期化控除了喷施主茎心,还要喷施疯杈心和果枝心;打顶后重点喷施果枝尖和腋芽,这样可节省大量人工整枝作业。不用不明成分和不合标准的化控药物。
  (三)关键阶段,抗旱浇水。棉花关键生育阶段不能受旱缺水。如受旱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能亩减产50公多斤子棉。有水浇条件的棉田,要提前做好浇水准备。
  北方6月下旬~7月上旬,多数年份干旱少雨,此时正处于棉花开花前后,虽然植株不大,但正是搭建丰产架子的关键时期,不能缺水肥,既要保证当时开花结铃的需要,又要保证不断长出新的果枝、叶片和花蕾,为以后的开花结铃打好基础;一旦水分供应出现障碍,氮、磷、钾等养分的供应也会出现障碍。受旱将造成上部蕾铃减少或大量脱落而减产,是对已施肥料的浪费。
  判断是否需要浇水的重要指标是看果枝是否能正常伸长,当果枝长出第一个花蕾后,一般第六天应长出第二个花蕾,第十二天应长出第三个花蕾。如6月下旬~7月上旬上部果枝第一个花蕾长出后迟迟不长出第二个花蕾,或第二个花蕾特别小,则必须尽快浇水。
  (四)搞好监测,严格治虫。及时观测掌握棉铃虫、棉盲蝽、棉蚜、红蜘蛛等害虫的发生发展动态,及时用药除治,提高喷药质量,治少、治小、治了。既降低成本,又使棉花不受害。要变盲目治虫为针对性治虫;变依靠药物为主为依靠监测为主;变“见重症治虫”为“治虫不见虫”。喷药前一定做到对虫情了如指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此一定要通晓害虫的生活习性、发生时期和为害特征。棉盲蝽检查关键期是5月下~6月上成虫迁入棉田期。棉铃虫的检查关键期是6月中下旬落卵高峰期。只要及时发现及时用药不难防治。
  伏蚜、红蜘蛛虫小量大,多在叶背面为害,繁殖传播快,一定要仔细检查,在发生初期用药,而且要背面喷药,可加入增效剂,力争不留少留活虫。如到处是虫再治,就很难防治了。
  田中虫量大,不都是迁入的,而是少量迁入者繁殖起来的。治虫的重要指导思想就是将入侵者消灭在大量繁殖之前,把大量药费和人工降下来。
  (五)综合措施,防住病害。只要做到加深耕作层、培肥土壤、不过早播种、增施钾肥、安全施用除草剂、苗期中耕等,前期的枯萎病是能防住的;在花铃期及时保证养分供应,尤其注意补充钾肥,不使棉株超负荷结铃,对中后期的枯、黄萎病也是能控制住的。
  棉田深耕和苗期中耕对棉株建造强大根系至关重要,是其他措施不能替代的。苗期至少中耕3次,逐次加宽加深;雨后及时利用机械中耕。棉株强大健壮的根系,是抗病抗逆、不早衰、多结铃、结大铃的最重要基础。
  (六)适宜密度,简化整枝。在北方棉区一般中上等地力,每亩2500~3000株较易适应不同类型的气候条件,较易管理,风险较小,易实现高产稳产。在具体掌握上,杂交种密度稀些,常规种密些;肥地稀些,弱地密些。在沙质地和瘠薄地进行高产栽培可将密度提高到3000株以上。
  在不缺苗情况下,不留叶枝。为达到只进行一次整枝的简化目的,应将整枝时间推迟到6月上旬。将多次整枝的用工大幅降下来。
  确定适宜密度的原则是发挥棉花单株结铃和群体结铃两个优势,攻铃数和铃重并重。北方棉区不追求过多单株果枝数和结铃数,实现秋桃盖顶、铃大、吐絮好、早熟,降低后期风险。
  (七)综合措施,预防烂铃。根据生产实践和试验结果:不要少要伏前铃和早铃,可有效减轻烂铃。主要可行措施是视棉株发育早晚,结合整枝去掉下部两个果枝。
  其他辅助措施是:筛选棉铃疫病发病轻的品种;适时晚播;喷施杀菌剂,减少棉田菌源;郁蔽棉田去空枝老叶,使其通风透光;倒伏棉田,及时扶正等。       刘春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