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未来农资经营模式中将不再有零售商

首页 > 天下农资 > 浏览文章
时间:2011年12月01日  信息来源:admin   

  在探讨未来农资经营模式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过去的农资经营模式和正在进行的农资经营模式。
全封闭的经营模式
  在国务院确定“一主二辅”(以供销社农资系统为主渠道,以农业部门三站和生产厂家直销为辅)之前,农资经营模式是这样的:生产厂家→中国农资公司→省农资公司→地区农资公司→县农资公司→基层供销社→零售店→使用者(生产队或农民)。这个经营模式是封闭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务院确定供销社农资系统为农资专营单位。农资商品从上到下共7个层次,一层一层往下调拨。这个经营模式的深层原因是农资商品处于极端供不应求的状态。1987年浙江金华流行这样一句话:“肥料当味精,药水滴眼睛,农膜当手巾。“所以,需要有一个组织来分配调节农资商品。况且当时农资企业有利润也不是件光彩的事,总感到农民的利益照顾不够。
半开放的经营模式
  上世纪中后期,国家确定农资渠道为“一主二辅”,是有限度的开放,我们称这种农资渠道为半开放的农资经营模式。这时的农资商品已经从原来极度匮乏转为供求相对平衡。农资商品的流通已经不是“调拨”而是经营了,也就是说农资企业要独自承担经营风险。于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全国各地不少农资公司、基层社农资商店终因经营不善纷纷倒闭或停止营业。这当中有原农资公司的干部、职工下岗或停薪留职,挂靠经营农资;同时农业部门一部分农技人员下海经营农资;还有从田间走出来的一部分农民也加入了这个行业。再加上原有的农资公司人员,这四部分成员组成了现在农资经营的主体。现在农资流通是这样的,生产厂家→经销商→零售商→使用者(农民)四个层次。农资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服务也上升到了一个新水平,从原来的坐店经营,发展到现在送货上门,甚至送到田间地头。农资商品也从原来只经营几十个常规品种发展到新、小品种上千个,新、小品种从引进推广到畅销的过程大大缩短。因为各种先进的营销推广手法,在农资销售中不断得到运用。在农资市场上流通的商品的异常丰富,基本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求。这就是现在正在进行的农资流通现状。
  封闭和半开放的农资经营模式中,零售商处在最后一个层次,承担着直接为广大使用者(农民)服务的重任。零售商对某个产品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该产品在当地市场销售量高低,也就影响到经销商、厂家的经济效益。尤其在半开放状态下的农资经营模式中,零售商成为各个农资经销商追逐的对象。
开放的经营模式
  以上我们分析了已经过去的封闭的农资经营模式和正在进行的半开放的农资经营模式。那么未来的农资经营模式会面临哪些调整呢?
  国家农业政策的调整
  首先,农资经营渠道开放了,2008年12月24日,国务院研究部署保障化肥生产供应,促进化肥行业改革发展措施,其中第四条是推进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允许各类投资者进入化肥流通领域,鼓励和扶持发展大型化肥流通企业。这意味着化肥流通渠道已经放开。
  其次,2008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上,中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广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各地方政府出台政策扶植土地流转。可以预见,这一重大政策的出台将改变一家一户的小农耕种模式,使中国农业逐步走向规模化、现代化的道路。
  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蓬勃发展。如江苏省近年来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机制创新,江苏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蓬勃发展。到2008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有12600个,比上年新增5200个,新增数量是2005年以前全省发展数量的总和,共带动537万农户。到目前全省20.2%的农户参加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2009年可达23.6%。(摘自农民日报2009年3月12日发表的《政策扶持强化指导创新机制规范发展——江苏三成农户受益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文章)。全国农民合作社组织与江苏省一样,正在加快发展壮大。
  农村种田主体面临调整
  由于国家农业政策的调整,我们比较清晰的预见到未来种田人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
  一是农业类公司。其他行业的资本流向农业,办成农业类公司。把一家一户的土地集中起来耕种。达到上万亩的规模,并改良土壤、品种、进行工厂化耕作,产品都到市场上出售,走商业化、市场化之路。
  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家一户的土地加入合作社进行专业化、产业化耕作。
  三是种植大户。各类种植大户经过几年的努力,积累了资金、技术、经验,种植面积由原来的几十亩扩大到上千亩,种植规模逐渐扩大。
  农业经营形态逐步调整
  以一家一户为耕作单位的不少是口粮农业,尤其是江南地区人多地少,经济发达,大部分农民已在乡镇企业上班,他们的种田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口粮问题,其特征是:能种一千斤不如种八百斤,因为他们是以解决自己的口粮为目的的,没必要增产,自己够吃就行,何况增加产量成本也增加。追求食品安全,尽量少施化肥农药。商品农业就不同了,他们追求的是品质、安全,尤其是产量和效益,要提高产量就必须大量投入农资产品。要提高效益又必须把农资产品的成本压到最低,这就迫使他们向县里或市里大的经销商采购。
  农资经营模式必然调整
  种田主体的改变,必然带动农资经营模式的改变。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要有零售商,零售商的存在是与一家一户的种田模式相适应的,一个村几十个户、上百个户,一个乡镇上万个农户必然需要几个农资零售商共同承担经营任务。经销商(批发商)直接卖到农民手中那是不可能的。随着土地流转的加快,集中度的提高,一个村或几个村的土地由一个农业类公司耕种,那么农资供应的对象将大大减少,一个乡镇缩小到几个或十几个。农业类公司商品意识强。为了减少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以自己采购量大,跳过零售商直接到县里或市里找大的经销商谈价格,谈服务,谈条件。县里或市里的经销商原来是送货给各个乡镇的零售商,但随着土地集中度的提高,直接配送到使用者变成了可能。而且现在已经有不少经销商跳过零售商与农业类公司建立了长久的供货关系。这个趋势是历史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未来的农资经营模式必然是:生产厂家→经销商→使用者(农业类公司、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等),而且是开放的充满竞争的模式。
未来农资经营更重技术
  未来的农资经营方式的细节是什么,我们很难预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技术指导在农资经营中将特别重要。农业类公司为什么要你的货?因为农资商品效果都相差无几,服务配送也都能做到,问题就在于他们为什么一定要听你的,那就是技术指导决定了购买行为。这种情况实际上中医药堂已经这样做了。我们到每一个中医药堂去看病抓药,首先看见的是坐堂郎中,坐堂郎中看病开方后再去抓药。其中有一味药没有,再到郎中改方。未来的农资经营方式可能与中医药堂看病抓药这个流程是一样的。未来的农资经营中需要有“老中医”坐堂,这就是高级农艺师、技术专家加入到农资经营中来,以提高农资企业的号召力和竞争力。
  未来的农资经营方式什么时候开始?实际上现在已经开始了,无非是表现得有点零星而已。但这个零星正代表着发展方向,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燎原之势。什么时候形成?那就是随着土地流转任务的完成而真正形成。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据农业信息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