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农高会上也“追星” “女明星”巧用网络树农业品牌

首页 > 网罗三农 > 浏览文章
时间:2011年11月06日  信息来源:admin   

  西部网讯(王辉) 2011年11月6日上午,以信息化促进农村创业发展为主题的中外农民创业论坛第二场报告会在杨凌举行。一大早从各地赶来的农民就已经在会场外排起了长队,这当中有不少可是来“追星”的。

  擅长“最后一公里”的“女明星”

  “我是从陕北来的,今年种了十亩土豆,卖的不好,听说孙主任今天要来,我老早就过来了。”子长县农民王显贵对记者说。老王说的这个孙主任,名叫孙文雅,现在是陕西省兴平市农林局农业信息中心的副主任,是一位基层的女农业工作者。因为出色的工作荣获“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称号,还受到了回良玉副总理的接见。

 

  孙文雅之所以象“明星”一样拥有农民“粉丝”,就是因为在帮助农民做好农产品销售的“最后一公里”上,她做有自己独到的经验。

  在孙文雅看来,要走好这“最后一公里”,做好信息服务是关键。“信息是座桥,桥搭好了,桥上车水马龙,繁荣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

  兴平10万农民上网查询农产品信息

  “农民也知道信息的重要性,但他想不过来。觉得买电脑,拉网线,是一大笔钱,再说孩子玩电脑上瘾了怎么办?”孙文雅很清楚不少农民朋友对互联网的矛盾心理。在她看来要帮助广大农民朋友实现思想意识的转变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行动来推动。2000年8月,兴平市在全省率先建起了农业信息网站—兴平农业信息网,到2008年依托陕西省信息入村工程,兴平市已建成233个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让农民足不出村就能查询到农产品信息。

  “现在他们都很主动的去接受信息,有些人自己家里就有电脑,没有的也能经常去上网。”孙文雅说,她们每年都会组织对合作社农民的计算机技术培养。据统计,目前兴平市农村上网用户突破12000户,经常上网查询信息的群众已达10万余人。

  打造农业名片 论斤卖的乌鸡蛋升级为论个卖

  到2010年底,“陕西省信息入村”工程全部结束,全省建成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27914个,陕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也突破6500个,在信息化的助推下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大发展。“信息化并不是装个电脑,拉拉网线。没有农民经济效益的提高,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就体现不出来。”孙文雅说。

  依托兴平优势农业产业,孙文雅和她的同事们,利用农业信息网络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着手打造当地的农产品品牌。

  裴东杰,兴平市阜寨镇南伍村村民。十年前,他的乌鸡蛋论斤卖。现在他的鸡蛋论个卖,一盒36个,65元。这个变化正是源于孙文雅当年提出给乌鸡蛋注册商标的建议。当年,揣着仅有的3000元和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裴东杰和孙文雅一道坐着班车去西安,推广他的乌鸡蛋。十年后他开着私家车和孙文雅故地重游,两人都感慨不已。“现在他给儿子在县城买了房子,也买了车。这就是品牌的作用。”

  “醪糟、辣子、乌鸡蛋”,这是孙文雅几年前为兴平市策划的农业名片,现在这组名片已经增加到了八个。“农产品有了牌子就像你的孩子有了名字,你会珍惜它,爱惜它。”孙文雅说。从2003年开始注册第一个牌子,到现在她已经独立策划了20多个农产品品牌。20多种农产品,实现了农产品到商品的转变,拓宽了销售渠道,提高了兴平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制作宣传网页和网络促销,我们的辣蒜加工企业已经在新加坡注册贸易公司,年出口量达1500万公斤。”孙文雅骄傲地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