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景县:2000元换来一段白布两袋糠 农妇落入“来料加工”陷阱

首页 > 舆论监督 > 浏览文章
时间:2013年02月22日  信息来源:admin   

本报记者 郭庆峰
  本想靠加工零活儿挣个零花钱,当把卖棉花的2000元钱投进去后,换来的却是22米白布和2袋稻糠。衡水市景县安陵镇黑石庄村的马秀玲,落入“来料加工”的陷阱。
  2012年10月底,马秀玲在一份广告中,看到保定市一家公司正在“诚招加工人员”。广告中称“厂家有很多实体活儿外放,负责供料,负责送货上门,现金结算”。考虑到自己“冬天在家闲着没事,等于闲半年”,她决定给该公司打个电话试试。该公司的工作人员在电话中告诉她:“我们这里啥活儿都有,织帽子、做鞋子,有意就过来看看。”马秀玲揣着100元钱,带着一半把握从景县乘车来到保定。该公司工作人员领着她参观了库房,见过码放的大量帽子、鞋子等半成品后,马秀玲最终选择了简单易学的“干套模具”的加工项目。
  签协议前,公司负责接待的人提出:“需要交纳4000元定金。”闻听此话,马秀玲说:“俺没这么多钱,只能拿出两千块钱。”听马秀玲这么说,该公司一位自称“李主任”的人说:“我跟经理说说,照顾照顾你,就交两千吧。”马秀玲把刚刚卖棉花得来的2000元交给这位自称“李主任”的人后,与对方签订了加工10万个,每个酬金1元钱的协议。
  回到家,马秀玲把从该公司带回的22米白布和两袋稻糠,按工艺要求制作“干套模具”。然而第一批产品做出后寄给公司,得到的答复竟是“不合格”。对方“第一回说软,第二回说细,第三回说不匀实。”后来,马秀玲与丈夫共同研制出一个套子,制作出10个样品,夫妻二人拿着样品乘车赶到保定。“这回合格了!”听到公司的“李主任”这么说,夫妻二人如释重负。
  然而,虽然样品过关了,但是对方却不再供料。马秀玲当即提出:“不给料,就把2000元定金退给俺。”一听马秀玲要定金,“李主任”说:“你们回去等着吧,3天内我给你发货。”3天过后,始终不见对方发来用料,马秀玲又打电话催,然而此时的“李主任”却说:“你拿来的成品太少了。合同中规定,协议履行起一个月内,完成200个成品,你才拿来10个合格的,剩下的那些都不合格。”
  随后,马秀玲又赶制出50个成品,寄给了“李主任”。一周后,马秀玲打电话咨询,得到的答复竟是“货丢了”。马秀玲在电话中质问“李主任”,“你要是想坑俺,你就明白说。”而“李主任”则直接了当地说:“觉得我坑你,可以去告我。”闻听此话,马秀玲火冒三丈:“你要是这么说,我认得你们公司,我认得你这个人,如果不行,我就找媒体给你曝光。”一听此话,“李主任”马上缓和道:“别着急,你先给我写个申请,连同协议一块给我寄过来,我跟经理商量商量,年前把你这事给弄清。”
  2013年1月14日,马秀玲写了退钱申请,一并把协议复印后寄到保定。然而截止到2月16日,马秀玲的2000元定金仍没退回。马秀玲表示,2000元定金能否要回,她已经不报任何希望,但是她想通过本报告诉广大读者,“千万别再相信‘来料加工’了,他们都是骗钱的。”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