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增施化肥不能增产”的误区有望被突破

首页 > 天下农资 > 浏览文章
时间:2013年01月09日  信息来源:admin   

  近日,由山西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开展的“土壤养分供应强度与配比施肥理论方法研究”成果顺利通过专家评审。这一研究突破了国际上“增施化肥不再具有增产效果”的认识误区,可用于指导改进化肥施用技术,有望继续提高粮食产量。
  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已实现“九连增”,单产也呈阶段性、台阶型增长,但增施单位肥料的粮食增加量已大大减少。因此,一些专家认为肥料的生产潜力已达极限,增施化肥也不能增产。
  对此,“土壤养分供应强度与配比施肥理论方法研究”项目主持人、山西省农科院研究员褚清河表示,目前施用化肥暴露出的弊端,并不是化肥本身造成的,而是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施用不科学的结果。
  通过大量田间实验,褚清河发现,农作物的产量不仅与施肥量有关,更重要的是受施肥比例的制约,不同的土壤养分类型存在相应的最佳施肥配比。同时,对于同一品种存在最大施肥量,超过这个最大量,再多施肥,不但不能增产,反而有害。只有耐肥性更强的新品种,才能保证超过原推广品种的最大施肥量仍具有显著增产的效果。
  根据这个理论确立的施肥技术,褚清河在氮高磷低、磷高氮低、氮磷双低和氮高磷低钾高等不同土壤类型上种植的玉米、小麦、水稻、烟草、土豆等作物施肥实验,都取得了增产30%左右的效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其国认为,这项成果可用于指导农业生产中因土、因作物定比定量施肥,只要分区域取样测定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氮和有效钾后,就能根据所种植作物划分出养分高低组合类型,进而确定氮磷或氮磷钾最佳施肥比例和最大施肥量,对密植高产施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赵其国表示,这项成果为我国持续实现粮食增收、节省化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施肥与边际产量、钾适宜条件下的氮磷配比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同时,笔者注意到,褚清河等人的田间试验集中在山西的9个地市,且研究时间只有两年,涉及的土壤、气候、作物品种等相对单一,仍需要在更多地域、更长时间内予以验证。
          据山西农科院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0条评论